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子母相权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722页(1324字)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货币流通的理论,相传由春秋末期的单旗提出。单旗,史称单穆公,周景王时代(公元前544~前520年)的卿士,生卒年代不可考。《国语·周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天大旱,患钱轻,将更铸大钱,单穆公谏曰:“不可。古者天降灾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民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且绝民用以实王府,犹塞川原为潢污也……夺之资以益其灾,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景王不听,于是铸大钱。后人将单旗这番子权母、母权子的议论称为“子母相权论”。单旗这番话的意思是:古时候天灾降临,先王便造出货币以赈济百姓。如果百姓感到钱轻、钱小,不便使用,就铸造重钱、大钱,重钱、大钱对轻钱、小钱按一定比价并行流通,重钱、大钱为“母”,轻钱、小钱为“子”,这就叫“母权子而行”。如果百姓感到钱重了,大了,使用不便,就铸造轻钱、小钱,也不废除重钱、大钱,轻钱、小钱对重钱、大钱按一定比价并行流通,这就叫“子权母而行。”如此,大钱、小钱都能顺利流通,利于百姓使用。如若废小铸大,废轻铸重,那就使百姓丧失其手中用以代表其资财的货币,他们就会破产,进而使国家的财政也更加枯竭。因此,这是丧失民心的做法。

单旗的这一思想,已经涉及到货币及货币流通的若干方面。①认为货币的产生和存在,是先王为了救灾赈民而造出来的。这虽没能正确理解货币的起源,却已开始意识到货币是一种特殊的东西,不是一般物品,并已经涉及到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以及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作用。②货币的轻重大小,应视商品流通的需要和社会购买力状况来决定。至于轻币重币如何流通,单旗认为是“相权”而行,或者母权子,或者子权母,二者总有一个适当的比价,这个比价,应该是现实的价格水平。这已经注意到货币作为价格标准应当同现实的价格水平相适应,他主张政府铸造货币应以保证商品流通为原则。这或许就是子母相权论的核心。③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代表,是百姓个人的资财,反对任意废除。单旗的这一思想,对于维护手里持有较多现金的城市平民和工商业者的利益,显然是有好处的。④指出了货币流通是一种宏观的经济现象。

北宋末产生了纸币,白银也有了浓厚的货币性而广为流通,子母相权论的含义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金属货币和纸币同时流通的理论。南宋杨万里(公元1124~1206年)说:“盖见钱之与会子,古者母子相权之遗意也。今之钱币其母有二:江南之铜钱、淮上之铁钱,母也;其子有二;行在会子,铜钱之子也,今之新会子,铁钱之子也。母子不相离,然后钱会相为用。”(《城斋集》卷三十)这里就是铜钱、铁钱为母,纸币为子,子母相权而流通,即纸币同它所代表的铜铁钱并行流通,能相互兑换。以后,这一理论又扩大为铜钱与铁钱、白银同纸币、白银和铜钱之间相权而行,成为中国货币史上流传最长久的货币理论之一。

上一篇:圣王制币论 下一篇:货币王权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