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称提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729页(847字)

中国南宋时期货币思想家们对纸币发行和管理之原则的理论。主张用金属货币或实物收兑流通中多余的纸币,以提高纸币的信用,稳定币值。在南宋,纸币(会子等)发行流通量扩大,并日益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人们因此对纸币问题更加关注,认识更加深刻。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陈耆卿曾说:“夫有钱而后有楮(纸币),其楮益多,则其壅滞益甚,甚则称提之说兴焉”(《续文献通考》)。这说明南宋的称提论产生于纸币流通阻滞贬值的历史背景。纸币膨胀贬值失信于民在南宋叫“折阅”,而规定纸币发行总额,纸币的现金准备,用现金收兑跌价纸币,出售专卖凭证回笼纸币,纸币分界发行以新换旧,纸币流通兑换须与票面额相符,用纸币纳税等与纸币发行管理有关的各个方面,各种形式,均可叫做“称提”。如宋高宗所推崇的沈该的称提论,其主要内容便是“官中常有钱百万缗,如交子价减,即官用钱自买,方得无弊”(《宋史·食货志》)。南宋时,人们对纸币发行管理原则认识的出发点,一般都是纸币“少则重,多则轻”这一中国古代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如宋宁宗时,袁燮(公元1144~1224年)在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任江西提举所上的《便民疏》中说:“楮之为物也,多则贱,少则贵,收之则少矣;贱则壅,贵则通,收之则通矣,……视时楮价其贱耶,亟从而收之,何忧其不能贵?既贵矣,日日湮久,价将复贱,则又收之,非常收也,贱而后收也”(《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七十三)。袁燮认为,纸币急剧贬值会使纸币因人们多方拒用而更形充斥,即“贱则壅”;只有在纸币币值稳定或提高时纸币才能顺畅流通,即“贵则通”;在纸币贬值充斥时收兑回笼流通中的纸币即可使纸币币值提高或稳定,即“贱而后收”、“收之则通”。可以说,袁燮的称提论在南宋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称提论。概括南宋人们围绕纸币发行管理原则讨论纸币膨胀贬值后若干救治办法时所提出的称提论,其基本涵义应是:采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方式方法防止纸币“折阅”,稳定纸币币值币信。

上一篇:会子四戒论 下一篇:反高利贷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