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铸钱均货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735页(778字)

中国古代的一种货币数量理论。由南齐孔觊提出。孔,也作孔觊,生卒年不详。北朝刘宋时铸币贬值严重,通货短缺。公元479年,萧道成取得政权,建立南齐,他坚持废除古钱,另铸新币,造成通货紧缩。针对这种情况,孔觊于南齐建元四年(公元482年)提出铸钱均货的主张。他提出,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以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他认为,“食货相通,势理必然”。(《南齐书·刘俊传》)意即商品同货币必须保持相适应的关系,这是客观规律。针对当时紧缩通货的情形,他指出通货紧缩的影响。他以当时的吴郡、吴兴、会稽三国为例,指出紧缩通货会使钱贵谷贱,这种情况必须注意,不可不察。他说:“三吴国之关阃,比岁被水潦而籴不贵,是天下钱少,非谷穰贱,此不可不察也。”(《南齐书·刘俊传》)他认为,像三吴几年连遭水灾,但粮食不贵,不是由于粮食多,而是由于货币少。钱少粮贱,自然伤农。他告诫统治者必须注意这种紧缩通货的影响。对于货币作为价格标准应同现实价格水平相适应的问题,孔觊也有一定的认识。他认为,理想的单位货币是五铢钱体制。他称赞五铢钱制度“明其轻重可法,得货之宜”,(《南齐书·刘俊传》)因此主张铸造足值的五铢钱,以解决通货不足的问题。在货币铸造问题上,他主张统一,提出全国只流通统一的一种货币。他认为,若要“百姓乐业,市道无争,衣食滋殖”,必须做到“钱货既均,远近若一”。(《南齐书·刘俊传》)具体做法要求各地将铜输往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待其散布于民间后,禁止不合标准的钱流通。对不合标准的钱,政府作价收回改铸新钱。这样,既“利贫良之民”,又塞“奸巧之路”。(《南齐书·刘俊书》)孔觊的铸钱均货思想,是两汉以来最为透彻合理的见解,其成就远在同时代人之上。特别是他对紧缩通货之影响的认识以及他对货币本身价值的认识,在当时是非常杰出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