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128页(448字)

自唐至清历代朝廷清要之官。

唐开元初年,设翰林待诏、供奉,掌批答四方章疏,拟制诏旨。二十六年(738),改称学士,别置学士院,使入值内廷,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诏令皆出其手,位尊权重,时人号为内相。以学士承旨为长。宋沿置翰林学士院,其冠以“知制诰”之学士专掌内制,余掌外制,又有为皇帝讲解儒经的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等。辽于南面官中置翰林院,元则称翰林兼国史院。明代,尤重翰林,使掌制诏、史册、文翰之事,多从进士中选用,除殿试一甲三名直接授予翰林官外,又从进士中选取庶吉士,学习三年,择优用为翰林官,升迁颇快。

英宗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有明宰辅九成出身翰林,翰林院成为储才之地。清代,翰林院以掌院学士为长,满、汉各一人,由大学士、尚书担任,下隶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官。设庶常馆,置教习,教导经朝考自进士中选出之庶吉士。

清翰林官虽位低薪微,但可优先升迁,名臣大儒多起于此,故习举业之士以入翰林为殊荣。

上一篇:副榜 下一篇: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