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
书籍:中华古文明史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214页(464字)
古汉字书体名。
分秦隶、汉隶和八分。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
战国时文字应用日广,笔划趋向省减和平直。
但六国各自为政,文字省减各有异同。秦始皇灭六国,以已趋省改的籀文为标准字体,推行统一文字的政策。汉代称省改前的籀文为大篆,省改后的为小篆。
这都是上层人士使用的字。当时民间已有简体字流行,程邈加以整理,被秦始皇命其“定书”。
后世将秦始皇时使用的简体字称为秦隶。
字型较方,杂有竖长形,少波势,略存篆意。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约为秦始皇三十年(前217)的一千二百余枚竹简上就是规范、熟练的隶书。汉代日常应用仍为隶书,然形体、笔势不断发展,称为汉隶。
西汉武帝至东汉光武帝时的居延汉简和敦煌、新疆各地出土汉简,字形横向发展,竖短横宽,波势极大。东汉中期出现庄重典雅的新体,熹平四年(175)以新隶体立石经于太学,成为国家标准书体。
其形体方正,笔划匀称,波势工整,魏以后称为八分。然日常应用的字从笔法上继续简化,到魏晋又形成真书。
真书在隋唐以前仍带有隶书的笔意,故有人亦将魏晋南北朝的真书称作隶书。
上一篇:契丹文
下一篇: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