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361页(223字)
又作“伏天”。
三伏的总称。古代也专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
古人以为伏天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故名。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始作伏。
夏日炎热,尤以三伏为盛。古人每于伏日有避暑之举。
汉魏时伏日有酒食之会。和帝时曾令伏日昼日闭门,不干他事。唐时,长安人伏日于风亭水榭,浮瓜沉李,流杯曲沼,每至通夕而罢;富家子或植画柽、搭凉棚,召客聚坐,作纳凉盛会。
此外,自三国魏始,六月伏日即有家家作汤饼之俗,谓食之可避除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