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424页(517字)

唐天宝年间,朝廷腐朽,社会矛盾尖锐,官吏腐败,国力虚耗。

节度使兼管本道军政、民政、财政,权势加重,中央军备空虚,形成内轻外重局面。天宝十四年(755)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今北京)起兵。

连败唐军,河北州县望风瓦解,仅一月即攻下洛阳。次年,禄山称帝,国号大燕。叛军尽掠财物、妇女,屠杀老幼,以丁壮充军。河北百姓奋起自保,配合郭子仪、李光弼朔方军抗敌。叛军西向长安,哥舒翰兵败被俘(参见“潼关之败”),玄宗出走蜀中,肃宗于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时鲁炅守南阳、襄阳,张巡、许远守睢阳,保住江汉、江淮地区,唐廷又得回纥等西域诸族支持,兵势复振。

至德二载(757),禄山被其子庆绪所杀,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庆绪退守邺郡(今河南安阳),叛将史思明降唐。次年,复叛。乾元二年(759),思明大败郭子仪等部,又杀庆绪,回范阳称燕帝,并再次攻占洛阳等地,与唐军相持。上元二年(761),思明为其子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离心。

宝应二年(763),朝义穷蹙自杀,叛乱平定。安史之乱前后历经八年,破坏极为严重,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吐蕃攻逼日甚,唐朝全盛时代自此结束。

上一篇:开元之治 下一篇:马嵬驿之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