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第798页(1121字)

中国在七千多年前已能烧造彩陶。

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普遍使用细泥红陶,彩陶,黑、灰、白陶,蛋壳陶,彩绘陶,印纹陶,夹砂红、褐陶等。以河南渑池仰韶村和陕西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常见图案有绳纹、网纹、篮纹、弦纹,以动植物象形如、蛙、鹿、人、星、水、花、叶以及圆点、三角、几何等纹饰最为突出。

有的器物上还出现原始文字的图案。在河南、陕西、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地曾不断出土商、周时期的青釉原始瓷器残片。此外商代陵墓废墟中还出土少量山白陶。

战国时代陶器胎质坚硬,釉面光润,出现过私人印记的标志。造型和纹饰多模仿当时铜器。

秦代大型陶俑、陶的出土,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新水平。汉代出现涂铅釉的绿、黄釉陶器。

在一些墓葬中常有明器出土,如殉葬用的谷仓楼阁、城堡及家畜模型等。东汉晚期浙江上虞、永嘉一带已能烧制瓷化程度高的青瓷,三国、两晋时期青釉瓷器较前更有改进,且有印花、镂空或褐斑装饰,江苏宜兴和浙江萧山、德清、余杭等窑所出青瓷、黑瓷,造型、釉色均已相当精美,北朝盛行以莲花作装饰,并出现绿彩釉陶和灰青瓷。

隋、唐时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有“类银”、“类玉”的称誉。同时出现的“唐三彩”是低温烧成的铅釉陶器,有红、黄、蓝、绿、黑、赭、金等多种色彩。

另有湖南长沙窑的青釉褐、绿、蓝彩和河南鲁山窑、郏县窑的灰、黑釉加褐、蓝彩等花瓷出现。宋代陶瓷数量、质量都超过以往。河北定窑、磁州窑,河南汝窑、钧窑、官窑(北宋),浙江官窑(南宋)、泉窑,江西景德镇窑、吉州窑,陕西耀州窑,以及福建的建窑等都名噪一时,驰誉中外。装饰类型有印花、划花等,并用剪纸和树叶作贴花。

甚或以釉的结晶和龟裂作装饰。当时青瓷及影青瓷器曾大量销往世界各地。同时代的辽、金两个王朝曾出现“辽三彩”、“金加彩”和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腿瓶”、“马镫壶”等优秀作品。

元代陶瓷器以青花、釉里红最为出色。并出现大型器。明代景德镇窑的鲜红、翠青、斗彩、娇黄、孔雀绿、素三彩、五彩等均为名贵品种。

福建德化窑的白瓷温润有如象牙,山西的“珐花”、“琉璃”,蓝如宝石,紫似紫晶,绿如翡翠,黄似琥珀。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器和仿钧瓷的灰蓝釉等曾独树一帜。

明代青化瓷器在质量或数量上均有很大提高,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清代景德镇瓷业发展盛况空前,除官窑外,有民窑二三百处,陶户数千家。

所制瓷器胎质细腻,釉光莹润,色泽绚丽,镂雕精工。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松石绿、窑变以及模仿竹、木、牙雕、铜器、漆器与动植物的象生瓷器等精美绝伦。

此外还能烧制精雕细刻的“玲珑”瓷和转心、转颈的大瓶,把制瓷技术推向新高峰。中国制瓷术远播至欧洲各国,是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上一篇:石经 下一篇: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