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页(3740字)

1844年2月,克思中断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接着进行了一段法国国民公会史的研究,直至5月为止。

在这之后,他专心致志的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准备出版两卷本的《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由于各种原因,这个计划未能实现,但为了写作这部着作而准备的笔记和手稿却大部分保留了下来。这就是目前所见到的《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称《巴黎手稿》)。据推算,这部手稿的写作时间大概在1844年6——8月。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以便从经济和哲学两个方面论证共产主义必然性的着作手稿。整部手稿由三个未完成的部分组成,原稿的有些部分显然已经散失。

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问世,其中第三部分于1927年以《〈神圣家族〉准备材料》为题首次发表在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1932年国际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部分第3卷第一次发表了手稿的全文,标题是《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手稿的第一个中译本由何思敬翻译,1956年出版。1979年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着作编译局重新翻译,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98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手稿》是马克思运用他当时的哲学观点概括其经济研究成果的最初尝试,是他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综合为一个完整体系的最早雏形。《手稿》作为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一部过渡性着作,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如下重要的理论原则和概念。

一、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它是贯穿《手稿》全书的基本概念,是马克思在这一时期批判研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获得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概念来表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雇佣劳动的非人化和反人道性质,并把劳动的异化及其扬弃看作“真正的人的社会”的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的辩证过程。

《手稿》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大阶级的经济生存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试图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进而论证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作用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手稿》肯定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劳动提升为“唯一原则”,揭示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私有制的各种规律。

但这正好暴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矛盾,即它一方面肯定了劳动的最终创造作用,另一方面又不给劳动提供应有的权益和地位,反而站在劳动的对立面——私有财产的立场上来表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经济规律。例如,李嘉图学派就是从资本的本质出发,把资本家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而工人只应得到最低的工资,看成是资本和劳动之间关系的合乎规律的表现。

在马克思看来,既然财产是劳动创造的,所以劳动便是包括资本在内的私有财产的“立体本质”。因此,只有从劳动出发,才能揭示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的真实关系。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及其理论反映——国民经济学中,上述关系却表现为“异化劳动”的关系。他由此得出结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表述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不是劳动的规律,而是“异化劳动”的规律。

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异化劳动的性质和表现:(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工人同他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独立的力量、敌对的对立物之间的关系,不是劳动产品从属于工人,而是工人从属于劳动产品,受产品的主宰和支配。(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不是自主的、自由的,而是被迫的、被动的,这种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别人。如果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表现为对象世界对人的统治,那么劳动活动的异化则是劳动者的自我异化,并且后者是前者的根源。

因为劳动产品的异化不过是凝结的劳动活动的异化而已。(三)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上述两个规定推出了第三个规定: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类本质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创造的人的对象世界(人化自然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两方面都同人相异化了。

(四)人同人相异化。由于人和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其直接结果便是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以分析异化劳动为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对抗性社会关系的根源,指出正是由于工人同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产生出资本家同工人及其劳动的异化关系,因而工人要从资本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决定性的条件是要扬弃“异化劳动”,即废除私有财产和实现自主劳动。

二、论证共产主义是彻底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马克思在《手稿》中,不仅通过分析“异化劳动”论证了扬弃私有财产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而且进一步认为扬弃了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即是向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复归。他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

这说明马克思此时对共产主义的论证还是以哲学人道主义为其基本理论依据的。对于这种人道主义主张,他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曾作过扼要的说明。他说:“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同上书,第1卷第443页)。在《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思想,重点不再是批判和人分开(异化)的“政治力量”,而是和人分开(异化)的经济力量(私有财产)。

当时,马克思的哲学人道主义思想来自费尔巴哈,同时又超出费尔巴哈。他紧紧抓住了费尔巴哈的“人类概念”,同时又进行了改造和扩大,使之成为社会的概念。

他指出:“建立在人们的现实差别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统一,从抽象的天上下降到现实的地上的人类概念,——如果不是社会的概念,那又是什么呢”(同上书,第27卷第450页)。因此,他在《手稿》中大量地使用了“类存在物”、“类生活”、“类本质”、“类意识”这些费尔巴哈的术语,并且到处从社会的意义上加以解释和发挥。

在他看来,类生活就是社会生活,类本质就是社会本质,类意识就是社会意识。只要证明了人是类存在物,也就从根本上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同人的本性相一致的。不过,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是类存在物的论证已远远地超出了费尔巴哈的思想。他不是根据宗教意识,不是用爱和友谊等情感联系作为人的类本质的证明,而是用改造自然界的劳动来证明这一点。

他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同上书第42卷第96页)。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自己的人道主义也叫做自然主义,这一点也是继承了费尔巴哈的。

在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思想中包括着两个基本观点,即个体与类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这两个统一是互为前提的。马克思肯定和继承了这个思想,认为彻底的人道主义不仅必须消除人与人的分离(异化),而且必须消除人与对象世界的分离(异化),并且只有消除了人与对象世界的分离,才能最终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矛盾、对立和冲突。

不过,在马克思这里,作为人的对象世界的已经不是原始的自然界,而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所改造并占有的自然界(人化自然界)。基于这个思想,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被异化的人的对象世界)的积极扬弃,因而也就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三、初步揭示了历史的辩证法。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第一次作了历史的论证,这是他探索历史辩证法的最初尝试。

马克思虽从哲学人道主义的观点来论证共产主义,但他却不是把人的本质看作是静止的,而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历史地变化和发展的。在他看来,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自我诞生、自我发展的历史。

因此,无论是私有制或共产主义都是从人类劳动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地产生出来的。他借助于黑格尔的辩证法而达到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最初理解。

他指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表述的否定性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看作异化和异化的扬弃。黑格尔第一次用辩证法的眼光揭示了劳动的本质,把劳动的对象化同时理解为劳动的异化、外化,而通过这种异化的克服和扬弃则导致现实的亦即真正的人的诞生。

这就是说,由于劳动本身的辩证性质,历史的发展既合乎规律地导致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又合乎规律地导致私有制的克服和扬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