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0页(1161字)

在人的本质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明人所独特具有而为兽类所不具有的文明特征,是人的思想、欲望、感情、意志等意识方面的特征的总和。

人性是针对兽性而言的。恩格斯说过:“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0页)。例如,同为自然界中的生存物,人和动物都具有食欲和性欲的自然本性,然而,在实现这一自然本性时,二者却有根本的不同。

动物全凭自己的本能和冲动,因而在食欲和性欲上表现出的共同特性是自私、放纵、贪婪、野蛮、残忍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兽性。

而人则不然。由于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生产劳动,因此,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与其他人的关系、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他是在理智地接受这些关系的制约中去实现自己的食欲和性欲这种自然本性的。

人与人这方面的关系就是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具有伦理道德关系即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之一,也就是人性之一。

动物是没有道德问题的。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区别在于,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而人的本质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属性。因此,人性比人的本质更加充分地表现了人的复杂而丰富的特性,在更广的程度上揭示了人与动物的不同。例如,人对自由的追求就是人性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

人对劳动和社会性的需要的追求也是人性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各人在他的正常的健康状况、体力、生活状况、技巧和熟练程度之下,也有从事劳动的欲望”(《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三分册第248页)。“个人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页)。此外,人在追求自由和需要时表现出来的优秀品性也是人性的内容。由此可见,人的本质即劳动,是人性的基础;而人性即对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的追求以及在这一追求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性,又是实现人的本质,使人成其为人的保障。

既然人性是人在精神方面的特征,因而,它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人性。

在阶级社会里,人性带有深深的阶级的烙印。近现代资产阶级宣扬的超阶级的人性是错误的、虚伪的。

我国古代一些哲学家所提出的人性善、人性恶之类的主张,之所以是不科学的,是因为:第一,善恶不是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的根本属性;第二,善恶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社会,不同的阶级那里,都是不同的。

所以这类说法不能科学地说明人性问题。

上一篇:人生观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