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的历史形态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0页(5672字)

人道主义发展过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

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就有人道思想的萌芽,这可以说是人道主义的前史。在古代希腊罗、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地位的肯定和尊重(当然,主要是指统治者)。如提出“人是第一重要的”(伯里克利),“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亚里士多德甚至提出“人是政治动物”,这个命题较为正确地洞见了人的社会本质,是人类自我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极为丰富的人道思想,早在春秋时代,鲁国子产就提出“天道运,人道迩”(《左传》);孔子则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所谓“仁”就是爱人。“仁者,爱人。”当然,他所说的人主要是指贵族、统治阶级。

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争论是中国人道思想的特殊内容,这个争论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延续两千多年,共产生了五派学说: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说,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说,以告子为代表的性无善不善说,以世顾为代表的善恶混说和以王充为代表的性三品说(即主张人性有善的、有恶的和善恶混的)。

上述欧洲和中国古代人道思想虽然为人类的自我认识积累了大量资料,但还不能构成系统的人道主义形态,只能叫作人道主义产生前围绕人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尚未形成一般的人道主义理论。

人道主义第一个历史形态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它经历了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最初阶段是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家们所提出的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于13世纪发端于意大利,后来传播到欧洲和世界许多国家,延续至17世纪初。它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过渡阶段,文艺复兴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潮就是这种过渡在思想意识上的反映。

表面上,是借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特别是世俗教育和世俗文化为旗号,实质上,是一场反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文化的批判运动。就内容而言,主要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道反对神道,以世俗文化反对宗教神学文化。文艺复兴思想家以多种形式,从不同层次、方面揭露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蔑视和摧残,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潮。第一,它主张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文艺复兴最初一位人但丁写到:“人的高贵,就其许多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第二,提出人具有自由意志。认为上帝不应强制人的行动,人应“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拉但雷)。第三,认为人具有理性,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第四,提出追求幸福和享乐是人的本性,反对禁欲主义。但丁说:“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瓦拉甚至提出:“不道德的享乐是不存在的”。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表现形式,它的出现,为前所说,是自由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这一历史进程在思想意识上的反映;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大大地推动了这一历史进程。因而,人文主义是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的。

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许多缺陷在其初始阶段即有所显露,如把人和人性抽象化,宣扬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等。

法国启蒙运动,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推向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首先,从怀疑上帝的存在走向公开地指责、反对上帝,用无神论观点考察人的问题。作为启蒙运动的先躯培尔就提出对上帝存在、灵魂不死的怀疑,到了霍尔巴哈则干脆否认有上帝存在,他指责“上帝要比最坏的人坏万倍”。

他们抬高理性,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贬低信仰,揭露和批判宗教的罪恶和荒谬。

其次,提出了“天赋人权”理论,亦称“自然权利”论,第一次把人权思想系统化,这主要是由卢梭完成的。

早在卢梭之前,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等就提出自然人论,即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生来就是趋乐避苦、自爱自保的自然本性。卢梭则把这一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

他在总结前人“自然权利”说的基础上,提出人在自然状态下是独立、平等、自由的;但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天赋的自由、平等的权利便遭到了破坏。他敏锐地洞察到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包含着人类不平等、不自由的加深和普遍的道德堕落。

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他主张把人的自然权利交出来给社会,社会与个人订立契约,用法律来保障他的自由、平等的权利。他的人道主义理论,不仅成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导,而且是法国《人权宣言》以及后来各国乃至世界有关人权问题立论的基础。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家进一步把他们的思想概括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帜,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再次,一些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哲学家,从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教育和环境同人的关系,探讨人性善恶问题,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教育的产物”,认为“我愿意把人造成怎样,就可以把他造成怎样”(霍尔巴赫)。

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第二阶段的发展表明:它具有比第一阶段即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更为鲜明的反宗教、反封建专制的色采,在有些启蒙思想家那里,这两点表现得很激烈、很彻底。这并非偶然,归根到底是由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迅速发展和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日益强大所决定的。

反过来,这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又给以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巨大的推动。

不过,这种人道主义存在的缺陷是不容忽视的。首先,人道主义在这个阶段的确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了,但也更加抽象化了,越来越变得虚伪,越来越具有欺骗性。其次,一些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思想家虽然看到“环境决定人”这一点,但他们把环境归结为立法、教育等,而立法、教育等又是人所为,这样人又决定环境。

由于他们不懂唯物史观,决定他们陷于这种二律背反之中而不能自拔。而且由于机械主义的影响,他们往往把人也机械化,这是非常错误的。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逐渐成为资产阶级国家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的工具。随着资本统治的残酷性的加剧,这种人道主义早先所具有的革命性、进步性也就跟着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那些为摆脱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中,它仍然不失为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潮。比如,后来在德国、俄国出现的人本主义,就是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发展的又一阶段,对于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提出人是哲学的最高本体和唯一对象,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宗教神学(主要是基督教)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人的最高本质是人自身,而不是神,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提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理性、意志和心(爱)。费尔巴哈的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以后都产生了较大影响。19世纪俄国着名人道主义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是以这种人本主义思想为武器,对俄国沙皇的反动统治进行了批判和斗争。不过,这种人本主义的局限性还是很多的,它是以机械的、直观的、感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基础去考察人,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存在,不懂得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这个道理。

其次它提倡所谓合理的利已主义,要做到自己追求幸福不防碍他人追求幸福,“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人与人之间不分阶级的所谓普遍的爱。这些观点掩盖了资产阶级对工人实行残酷剥削的实质,对劳动者、被压迫阶级起了一种麻醉作用。

人本主义是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发展的最高表现,自那以后,人道主义思潮就进入了现代资产阶级的历史形态,这就是通常称做的现代西方人道主义。现代西方人道主义的发展也可分为苦干阶段。第一阶段指从19世纪中期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这段时期,正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的时期,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为帝国主义。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各种矛盾全面而深刻地暴露了出来。在思想意识形态上,以往以理性为绝对权威和追求进步为标榜的资产阶级哲学遭到了怀疑和否定。

一些资产阶级哲学家开始厌恶传统哲学抽象的理论思辩,指责这种哲学无视现实,无视人生,无视人的境况。主张哲学应由对外部自然界和抽象思辩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人的内心和人的境遇的研究,产生了一种否定、蔑视理性的倾向。作为现代西方人道主义最早表现的唯意志主义人道主义思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其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是欧洲哲学非理性方向的开创者。他们提出意志是世界的真正本质,人是生命意志的表现。叔本华认为人的意志无从实现,欲望不可能满足,因而人是不幸的,悲惨的、无聊的,从而导致人生悲观主义。

尼采则主张权力意志,提出超人”哲学。认为只有“超人”才能充分体现生命意志。“超人”主宰一切,决定一切;“超人”以外的人不过是芸芸众生,是一堆无意义的瓦砾。

“超人”哲学无疑是错误的,但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超人”其实是对当时资产阶级社会中那些庸庸碌碌、毫无个性、苟且偷生的人的一种否定。现代西方人道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起到20世纪60年代末。这一时期,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的空前浩动,人类普遍受到战争实难的袭击,受到经济危机的折磨,痛苦绵延不绝。许多人,尤其是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内心充满失望,对人生感到茫然,失去寄托和依靠。孤独、失落、忧虑、恐惧……充斥社会,人道主义发展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维护传统人道主义,使之为帝国主义服务;另一种就是站在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立场上,起而批判传统人道主义,创立所谓“新人道主义”。这个时期的各种哲学无不把人作为重要问题来研究,因而涌现了众多的人道主义思潮,比较有影响的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人道主义等,其中以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影响最为突出。存在主义人道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梅尔、卡尔·雅斯贝尔斯、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加布里、马塞尔和让·保罗·萨特。他们之间在许多观点上是有分歧的,甚至分成了有神的、无神的两大派,但在把人作为哲学的核心、标榜关心人的存在这点上,却是共同的。他们追究人存在自身及其意义,关心人的处境和状态,揭示人存在恐惧、绝望、烦心、忧虑等本性,强调人的主体性、主张自由、超越是人的本质。

这种人道主义也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倾向。总的说来,它在批判传统人道主义把人抽象化、概念化方面,具一定积极意义;在对人的主体性认识上,也提出了一些颇具启发性的思想。

但这种人道主义,包括这一时期的其他人道主义思潮在内,并未越出资产阶级人道观的藩蓠,因而同传统人道主义一样,并不能真正科学地解决人的各种问题。

现代西方人道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这个时期,上述各种人道主义思潮继续存在着,但有些已明显在走下坡路,连曾盛行一时的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在这个时期也衰落了。有些人道主义思潮却又兴盛起来,这就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理论体系,派别亦很多。西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主要是指那些主张把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当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的派别。它们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虽然给人带来了高级的消费和享受,但同时使人失去了个性和自由,成了现代工业技术的附属品;技术地位提高了,人的价值却贬低了;物质享受增多了,精神却变得空虚了;失业危机、环境污染、核恐惧等,使人充满了危机感、恐惧感和压抑感。

认为未来的社会革命不是经济、政治革命,而是“人性解放”、“心理革命”、“意识革命”。据此它们进一步得出马克思原来的理论已经过时,要用它们的社会批判理论、人道主义理论来取代或补充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尽管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在总的倾向上,其中绝大多数人并未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去考察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和人的问题;恰恰相反,他们的许多理论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

他们的人道主义基本上仍然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之上的人的理论,是非科学的。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加剧,经济危机频繁发生,使得这种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人们越来越看清了资本剥削的本质,越来越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欺骗中觉醒过来;工人阶级在同资产阶级长期的、反复的斗争中逐渐成熟,已经由一个自发的阶级变为自觉的阶级,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为世界无产阶级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理论武器。

在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无产阶级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人道主义发展的崭新形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它的基本内容是消灭阶级和私有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剥削和压迫,使人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人们在经济上实现了平等,从而为实现政治上的平等提供了保障。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反对抽象地考察人的本质和人性问题,认为在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统治未完全消灭之前,讲普遍的人类之爱、普遍共同的人性是虚伪的。因此,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国际斗争中,在实质上,就是反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国家、民族为争取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因为人压迫人、人剥削人是最不人道的。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真实的、具体的、因而也是唯一科学的人道主义,它的真正实现需要通过无产阶级的自觉的斗争,是一个历史过程,不仅要消灭阶级,铲除压迫和剥削,而且要发展生产和科学,使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这样才能达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实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