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67页(3152字)

克思、恩格斯写的侧重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书信。

主要有:《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致约·魏德迈(1852年3月5日)》、《马克思致路·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恩格期致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

马克思致安年柯夫的信,剖析了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一书中的错误理论观点,揭露了他的社会改良主义思想及其唯心史观的理论基础,从正面集中论述了物质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思想,在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指出,“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

“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

而“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由于生产力发展的这种世代相继的性质,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深刻根源和最根本的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就会改变那种不再适合于既得生产力的社会形式。

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变化必将带来整个社会关系的变化。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这封信中阐述的这些重要思想,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且用语也更准确了。

马克思给魏德迈的信精辟地阐述了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肯定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已经达到的成果,说明了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新贡献是证明了以下三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恩格斯在90年代的书信中,严肃批驳了机会主义者和资产阶级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篡改和歪曲,全面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的基本原理,使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完善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揭示了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恩格斯致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他否定了“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的说法,肯定了是经济状况及上层建筑的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决定着历史的进程。“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均衡,其中经济运动是更有力得多的、最原始的、最有决定性的。”

(二)论证了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恩格斯指出,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进行生产和交换产品的方式,此外还有地理基础,先前经济关系的残余以及外部环境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包括全部技术装备在内的生产力。经济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它对历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恩格斯强调了经济因素归根到底是具有决定的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于全部历史发展进程并唯一能使我们理解这个发展进程的经纬。他还驳斥了巴尔特之流把唯物史观歪曲成为一切生活现象都可以直接归结为经济因素的谬论,揭示了经济因素决定上层建筑的丰富而具体的特点。

(三)阐明了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反作用。恩格斯认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

当一种历史因素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的时候,它也影响周围的环境,甚至能够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

恩格斯说:“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族中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遭到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在历史上国家权力通过暴力征服甚至可以使一个民族的全部经济遭到毁灭。法也是如此。这个部门虽然一般地是完全依赖于生产和贸易的,但是它仍然具有反过来影响这两个部门的特殊能力。

法体系一旦产生,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甚至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它。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由经济条件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经济基础,它一经产生,就能够对产生它的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四)论述了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恩格斯认为,上层建筑一旦产生出来,就有它自己特殊发展的规律。

一方面受经济必然性所支配,另一方面又保持相对于基础的独立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首先表现在思想意识形成过程的相对独立性。

思想、理论的发展有它的历史的继承性,它必须从前人已经形成的一定思想材料出发。由于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的特点,往往造成了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各种意识形态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五)说明了人怎样创造历史。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着的,因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在这里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六)指出了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唯物史观。

恩格斯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

“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么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他强调要根据原着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他还反复说明,必须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研究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有怎样的规律性,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对一些重大理论原理进行了新的探讨或进一步发挥,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基本原理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上一篇:马克思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