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92页(955字)

艾思奇着。

1950年,该书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由工人出版社正式出版,书名为《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1955年,北京三联书店用本书名出版,到1958年,该书已印刷13次,总计发行上百万册。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开展的历史唯物论学习运动的主要学习材料之一。

它适应当时客观实际的需要,着重阐述了历史唯物论的几个基本观点,如劳动创造世界、社会发展规律、阶级与国家学说等。

关于劳动创造世界,本书用明白易懂的语言,从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讲起,阐明劳动对于人类的形成和人类的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批判了轻视劳动的剥削阶级思想。但同时书中也存在轻视脑力劳动、否认脑力劳动的创造性的倾向,认为知识分子的功劳只在于把劳动人民的各种斗争经验“加以综合、提高,使它变为精神的、系统的自然规律知识”。

关于社会发展规律,书中的概括是: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动和最革命的因素。生产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开始。首先是由生产工具的变更开始的。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和变化。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如果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的性质适合的,那么,它就能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极其巨大的甚至于可以说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力量。第二,如果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情形不适合,两者之间发生了不能解决的矛盾,那么,这种生产关系的存在就会对于生产力的发展给予严重的阻碍。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可以从相反的方面来说明它的意义,就是说,如果生产力没有发展到足够的水平,某种新社会就不可能建立起来。关于阶级、国家学说,书中介绍了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阐述了国家产生、发展和必然消亡的历史规律,并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和蒋介石的国家政权为例,分析说明了国家的阶级实质,批判了超阶级的国家观。书中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性,对国家职能和社会作用则缺乏全面的分析。该书虽然带有它那个时代的痕迹或特点,但对于当时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促进思想改造,逐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确实起了重要作用。正是通过这本书,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子变人”、“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