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政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05页(1447字)
指文学艺术与政治观点、国家政权、政党等政治因素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政治对文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文学艺术又对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
政治对文学艺术的强烈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政治观点、政治权力特别是国家政权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上。首先,国家政权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制约作用。
文学艺术及其发展固然归根到底决定于社会经济基础,但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权及其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等等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对文学艺术具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国家政权所制定和执行的文艺方针、文艺政策和有关法律,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影响尤大,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
当我国汉代的当权者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时,就很难期待文学艺术会象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绚丽和丰富多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将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文学艺术的昌盛繁荣。
其次,政治观点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有重要的影响。任何文艺作品的内容,都不能脱离文学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认识,而这种感受和认识,又必定受到他们的政治观点的强烈制约。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歌颂什么,同情什么,厌恶什么,反对什么,一般都同文学艺术家的政治观点、政治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艺术家的政治观点对文艺作品内容的影响,乃是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既使那些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艺术家,其创作也不是同他们的政治观点无关的,而是在“为艺术而艺术”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某种政治态度,即如普列汉诺夫所说的那样: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和对现实统治的不满。
再次,社会的政治风尚,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政治风尚,对文学艺术的风貌也有较大的影响。每一时代都有自己占主导地位的政治风尚,它不仅影响着文艺作品的内容,而且影响着文艺作品的形式和风貌。法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和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革命情绪,涤荡着昔日封建贵族的庸俗、腐朽的风气,也改变着许多文学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创作风格也为之一新。
代表第三等级的新派艺术家们力图以严肃的、朴素的艺术风格去对抗那些代表封建贵族的旧派艺术家的矫柔造作和柔媚华靡的艺术风格。这种变化不仅同他们的政治倾向有密切联系,而且同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政治风尚有密切的联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阶级的政治集中体现着该阶级的经济利益,政治是一定经济基础决定一定文学艺术的中介,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对文学艺术有巨大的影响。
文学艺术对政治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文学艺术具有艺术形象这种特殊的感染力,它易于为人们所喜爱和接受,能够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发生作用,进而影响人们的政治态度。文学艺术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象传达感情,表现思想,对一定的政治起舆论上的作用,把人们团结在某一政治的旗帜下,为完成某种政治任务和实现某种政治理想而奋斗。
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这个正确方向,本身就包含着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内容。
在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上,既要看到政治对文艺的强烈制约作用,又要看到文艺对政治的影响。
文学艺术不能脱离政治,但政治也不等于文学艺术。政治和文学艺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就是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