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阶级斗争为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44页(925字)

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把阶级斗争视为主要矛盾,党的工作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的一切活动都要受这一矛盾制约,为阶级斗争服务。

“以阶级斗争为纲”盛行于“文化大革命”后期,是一个不适合社会主义实际的错误口号。它萌芽于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期间,毛泽东在当年10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1958年5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确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全党的注意力要放在这上面。庐山会议又把阶级斗争是国内主要矛盾的观点引伸到党内。毛泽东指出:“庐山出现的这一场斗争,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过去十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生死斗争的继续。在中国,在我党,这一类斗争,看来还得斗下去。

至少还要斗二十年,可能要斗半个世纪,总之,要到阶级完全消灭,斗争才会止息。”这就把本是党内不同意见的分岐看作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表现。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文化大革命”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把上述思想系统化、理论化。1976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的元旦社论《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并明确指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毛主席二十多年来领导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春召开的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我们要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事实说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既不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实际,又在实践上造成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这一口号,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而把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