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50页(736字)
亦称“绝对平均主义”,是小生产者要求平均享有社会一切财富的思想,是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
它主张消灭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差别,要求人与人之间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物质分配和个人的一切需要等方面绝对平均。在儒家思想中,早就有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法,但没有人认真看待它。中国农民阶级历来把平均主义作为自己的向往。古代历次农民起义,都把“均贫富,等贵贱”之类的口号作为行动纲领。太平天国还制订过体现这种要求的“天朝田亩制度”。在封建剥削制度下,农民阶级利用平均主义思想,反对地主阶级的剥削,主张平分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并以此作为向地主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指导思想,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但是主张绝对平均主义,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只能是小农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也不能使劳动者摆脱贫困,只会打击先进,鼓励落后,助长惰性,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中国建立后,在“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曾经实行的分配制度中所包含的“吃大锅饭”的倾向,便是平均主义的突出表现。
它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社会主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严重地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工作的创造性。
平均主义带有很大的落后性和破坏性,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重大障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革在许多行业和单位开始打破了分配上“吃大锅饭”和“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旧分配体制,探索“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使平均主义倾向有所克服。但是分配收入的平均主义弊端尚未完全克服。
要从根本上克服平均主义,就要继续反对“吃大锅饭”的种种错误主张和错误做法,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寻找到适合各自情况的按劳分配的具体措施和具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