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97页(1249字)
【生卒】:1900—1980
【介绍】:
德国出生,后加入美国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弗洛姆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生长在一个笃信犹太教的犹太人家庭里。1922年,他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慕尼黑大学和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学说方面的训练。
他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但不久就因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局限性,而同弗洛伊德学说发生分歧和争论。1929-1933年,他在法兰克福心理分析研究所工作。
希特勒上台执政后,1934年他流亡到美国,先后在美国的许多着名大学执教,继续从事精神分析的教学和研究,在创建和发展新弗洛伊德主义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的主要着作有:《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占有还是生存》等。
弗洛姆一生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所谓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综合”。他赞同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基本原则,认为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内驱力”是决定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原始动力;只是不同意弗洛伊德把这种“内驱力”归结为人的生物本能,即里比多的观点。
但是,弗洛姆仍然以人是生物体为出发点,来构造自己的人性理论。他认为,作为“一种人种所特有的人的本性”,就是人的全部潜能--理性、爱和生产性工作。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弗洛姆承认人性是受历史熏陶的,批评弗洛伊德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性的影响,但是更主要的是肯定人的本性也能改变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状况。在他看来,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都是压抑人的本性的“病态社会”,要把精神分析的原则用于社会病的治疗,以建立一个适合人类本性的“健全的社会”。
可见,弗洛姆的“综合”,从历史观看和弗洛伊德主义一样,仍然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历史观;不同之处只是在于,弗洛伊德的人本主义是非理性主义的,而弗洛姆的人本主义是理性主义的。
弗洛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持批判态度,主张建立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
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压抑人性的、不合理的“病态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发生了异化,变成了商品,他没有获得实现自己的潜能的自由,而是获得了“不进行个人发展的自由”,成了“畸形物”,因而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对自己的现在生活的意义和性质茫然无知。
弗洛姆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是以他的人性理论为依据的,是一个克服人的异化、和人的本性相一致的社会,只有通过心理革命使人达到精神净化才能实现。它要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实现,即使每一个人的才能得到全面和自由的发展,除了这一点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某种共同之处外,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据和途径等基本问题上,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根本不同的,至多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