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念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36页(1459字)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对周围各种事物进行价值评价所形成的看法或认识。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和评价过程的内化,是人们对价值关系、价值创造活动、价值目标的长期经验的理性积淀。它是人的价值意向、情感意志、思想观点、行为取向等综合而成的观念。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周围事物进行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也是自己行为的调节器,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既成的价值观念来规范或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经济价值观念、政治价值观念、伦理价值观念、人生价值观念、审美价值观念等都是价值观念的基本表现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是因为人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使人们的利益不同,即使是同一阶级内部,由于个人自身的特殊利益,再加上人们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的不同,因此也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作为社会主义的现代人,应具有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其基本的内容是:第一,不能离开社会孤立地谈人的价值。价值是表示主客体关系的范畴,孤立的人或事物不能表现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前者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前提;后者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必要条件。

人只有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社会对他人起积极作用,才有价值。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

第二,衡量入的价值的标准是对社会的贡献。在剥削阶级社会中,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是多样的,有的以等级和血统为尺度,有的以金钱和财富为尺度,有的以权力和社会地位为尺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有贡献才有价值,贡献大小是获得正确的价值评价的客观依据。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是一切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

第三,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重视经济价值。列宁说:“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在社会化商品经济中,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来提高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经济效益,也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四,价值观念要适应社会实践的变化。

价值观念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要实现价值观念的变革。具体来说,就是在强调政治价值、思想道德价值的同时,要重视经济价值和物质价值。

改变在精神价值中只片面强调思想道德价值而忽视知识价值的现象,树立科技兴国的观念;要改变只重视体力劳动价值的旧观念,树立重视脑力劳动价值的新观念,引导体力劳动者向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要抛弃安贫乐道的价值观,树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共同富裕的价值观。要增强时间的价值观念。在农业社会时代,人们的时间观念淡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时间观念与生活节奏直接影响着生产的发展,一切工作都离不开时间,时间具有最宝贵的价值,时间就是金钱。要增强效率的价值观念,强化“效率就是生命”的意识,特别是我们要在当前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要抓住时机,迎头赶上,更需要重视效率观念。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要不断更新价值观念,去其以往一切社会的价值观念中的糟粕,取其精华的成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价值观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