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84页(999字)
【生卒】:1900—
【介绍】:
德国哲学家,现代解释学的代表人物。
生于德国马堡。就学于马堡大学和弗莱堡大学。1937年后任教于马堡大学、莱比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海得堡大学,至今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953年后一段时间,曾主持德国负有盛名的《哲学评论》杂志的工作。伽达默尔一生着述繁多。1960年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的问世,标志着现代哲学解释学的诞生。其它主要着作有《柏拉图的辩证伦理学》、《柏拉图与诗人》、《赫尔德思想中的民族与历史》、《歌德与哲学》、《论哲学的本原性》、《黑格尔的辩证法》、《概念史和哲学语言》、《我是谁,你是谁》等。伽达默尔创立的哲学解释学试图克服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直理与方法的脱节。
分析哲学的科学主义倾向,以形式化的逻辑分析手段,以实证性原则为尺码来拒斥一切超验的本体论问题。
尼采以来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以人为本体,沉浸在人的内在世界中,抗议科学对内在自由的侵蚀。伽达默尔继承和发展了海德格尔把两者统一起来的尝试,把理解作为存在的方式,把语言作为表达存在的基本手段。他指出,解释学既是揭示真理的方法,又是真理存在的方式,因此,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可以在统一的解释中融合。
古典解释学的致命弱点就是把历史的时间间距看成是造成理解文本的障碍,把克服主观偏见看作是解释的主要任务。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本身就是历史存在,历史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解释者还是文本都内在地包含在历史中,因而理解之前就已经存在着社会历史的传统和成见,正是这些传统和成见使解释者和文本的沟通成为可能。因此,理解本质上以前理解为前提,不可能有从“白板”开始的理解。传统和成见为理解提供了某种特定的视界。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在理解中,我们的视界与原作者的视界产生融合,形成新的视界。理解过程就是“视界融合”过程,理解的结果产生出新的传统,从而形成了解释的循环,因此,历史存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关系中,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理解的真实性都必须在这一关系中得到实现。
这种既非主观又非客观的历史称为“效果历史”。理解本质上是一种效果历史的关系。历史的认识总是由效果历史的结果来指导。
伽达默尔对于理解和历史的关系的研究是富有创见的,并包含合理的见解,但其脱离历史的物质基础是其哲学的根本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