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71页(1700字)

非理性主义是现代西方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这一思潮体现了现代西方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为表现形式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这一哲学思潮流派众多,观点各异,但总的特征是反对和否定传统理性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人及伦理领域所持的理性、逻辑、道德观念。它以非理性、非逻辑和反传统哲学观念出发观察世界,认识人生,对宇宙、人生和社会历史作出非理性主义的概括。

非理性主义也反对克思主义世界观。

在本体论上,非理性主义反对传统哲学的理性、逻辑或物质本体论,主张非理性的意志生命或纯粹主观意识的哲学本体论。在认识论上,反对传统哲学的理性的或经验的认识观,主张非理性的直觉、顿悟、灵感可以达到本质的认知或真理。在社会历史观上,反对历史决定论原则,否认社会发展规律;将社会发展动力归结为人的情欲或生命冲动;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鼓吹英雄史观或超人的决定作用;在人及伦理领域,将人情感化、非理智化或生物化,否认人的社会性和理性,宣传非道德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哲学上的非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人格主义及法兰克福学派等。

心理学领域内非理性主义主要以弗洛伊德主义为代表。文学艺术中的非理性主义主要以现代派文学艺术为代表。

非理性主义是近代资本主义精神文化的产物,是随着文艺复兴、德国近代非理性思想及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思潮逐渐演变而来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始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意志论,及丹麦神秘主义哲学家克尔凯戈尔的宗教存在主义。

至尼采和柏格森,形成非理性主义的现化哲学文化转向,使非理性主义对当代世界文化,诸如哲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戏剧、歌、小说、绘画、艺术等发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非理性主义作为哲学思潮,主要以存在主义为代表,但科学哲学中也泛起一股非理性的思潮。

存在主义主要以德国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及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为主要形式。二次大战后,非理性主义不仅作为哲学思潮以存在主义形式风靡世界,非理性主义还广泛体现在当代西方文化的各领域,成为西方精神文化的主流。

非理性主义作为西方精神文化的一种思想理论表现,其哲学观点在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时代是相异的。近代非理性主义对传统理性主义反叛,体现在对人的生存观上的关注;如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宇宙自然、有机界和人及其生命意志,皆是意志客观化的产物。

而人的求生意志使人欲求,而欲求即是痛苦;人要免于生存之苦就要禁欲进入佛教涅槃。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人生存在的本质,生命力的旺盛和强大,在于权力意志增强。20世纪的哲学非理性主义,不仅体现在对人生存在及其主观性存在的关注,而且关注人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制度,具有强烈的社会时代意识。现代非理性主义抨击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各种弊端及由此引起人的全面异化;一方面具有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价值,但又具有很大破坏力量;现代非理性主义具有全面反社会、反历史、反自然和反文化的特征。如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体现了这一特性。萨特反对传统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理性界定,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认为人是在自己的行动中体现自己是什么,而不是理性的概念界定。

萨特将人的内在意识主观性放在其哲学首位,由此规定了一系列概念,如选择、自由、责任等。在《间隔》剧本中,他提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人与人关系无法沟通的控拆。

在社会历史观中,法兰克福学派的非理性主义历史观的要旨是,将弗洛伊德主义用于对社会历史的剖析,以对人的本能心理分析代替唯物史观;否定社会发展规律,认为社会发展及其文明即是对人的爱欲压抑的解放,企图将唯物史观与弗洛伊德主义相结合。

上一篇:非政治国家 下一篇:具体生产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