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26页(1078字)

它有二义:一是广义的经济效益,泛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的合目的性的程度,一是经济管理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则是指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消耗与其有效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一切经济活动,首先是生产活动,都是以取得较好地和直接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的。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经济活动和生产的目的不同,因而经济效益的实质和内涵也不相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所追求的经济效益,是运用尽可能少的资本投入而从工人身上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和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项经济活动是否取得了经济效益,最终取决于它能否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如果我们的产品不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产品不适销对路,因而积压在仓库里,即使在统计表上有产量也有产值,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什么经济效益。

产品能不能满足社会和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是经济效益有无的问题,这是经济效益概念的基础。经济效益概念还包括一个大小的问题。

生产活动中经济效益的大小,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所占用的资金的利用率。

这两种效率越高,投入生产中的劳动力相同,占用的资金相同,所花去的物耗相同,生产出来的有效产品越多,取得的经济效益就越大,劳动生产率、利润额、资金利润率和单位产品的物耗指数等等都是表示经济效益大小的标志。提高经济效益是各项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更好的解决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金不足、能源短缺、技术落后同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之间的矛盾。

因此,我们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社会主义经济效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以宏观经济效益为前提,以微观经济效益为基础,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2、是以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来考核的经济效益;3、是眼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是1、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只有综合平衡搞好了,才会出现好的经济效益;2、运用价值规律,加强经济核算和经济管理。

3、通过采用先进的设备、技术、工艺和改善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4、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