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17页(1161字)

【生卒】:1889—1976

【介绍】:

德国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运动的创始人。

早年攻读神学和哲学,后追随胡塞尔,潜心研究现象学,以后又背离了现象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哲学方向——存在主义。海德格尔从1923年起任堡大学教授,1928年胡塞尔退休,被胡塞尔推荐为弗赖堡大学胡塞尔哲学讲座的继承人。

1933年希特勒上台,海德格尔被任命为弗赖堡大学校长,一年后辞职。晚年在故乡从事哲学研究。

海德格尔一生着述甚多,主要着作有:《存在与时间》、《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什么是形而上学》、《真理的本质》、《论人道主义》、《林中路》、《形而上学概论》等。

建立一种全新的本体论——基础本体论,是海德格尔全部哲学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他从摧毁旧的本体论出发,采用释义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把“存在”和“存在者”加以区分,并且在众多的存在者当中,找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者——人。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先于它的本质,它的存在与自己的性命攸关,它关心自己的存在,并能领会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海德格尔就把这种人的存在称作“亲在”,并且强调,基本的本体论就是“亲在”的本体论,就是要从对人的存在和存在状态的描述和分析中寻求本体论的答案。

海德格尔详细描述了人的存在状态。他指出,“亲在”在世界中,总要和形形色色的存在者混在一起,“沉沦”于日常生活,忘记自己的本真。然而,“亲在”却可以通过对自己内心情绪的体验,发现自己的本真状态。“亲在”首要的情绪状态是“烦”,即人与物和人与人交往时所体验到的“烦心”和“麻烦”;在“烦”中又有“畏”,即孤独的个人由于周围的具体对象以及无形的力量对个人造成的威胁所产生的一种恐惧和畏惧情绪;但是人真正畏惧的是“死亡”。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们只有当面临死亡、并且理解了一定要去死时,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的存在。因此,为了领会自己存在的意义,应该果断地去选择死亡。可见“亲在”正是在“烦”、“畏”、“死”的情绪体验中才真正领会到自身存在的。

海德格尔还从他的时间观出发,阐述了亲在的历史性。

他指出,社会历史是人类活动构成的。人类之所以有历史,就在于亲在本身的历史性,这种历史性表现为各种事件的前后相继,即“遭际”。

所谓的历史既不是描述过去的事件,也不是描述历史事件的规律,而在于将来,在于个人的决断和自由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及未来的命运就是死亡。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较大,它直接影响了萨特,形成了存在主义法国学派,后来又传到美国、日本,形成了一种国际思潮。

上一篇:朗格 下一篇:郭沫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