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继承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59页(887字)

主要是指后继社会的各个阶级对以前社会的道德的吸收和扬弃的问题。

一般来说,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总是要继承以往社会中有利于剥削和统治人民的那些道德因素,以利于发展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于被剥削阶级来说,在批判以前剥削阶级道德、清除其直接危害被剥削阶级利益的那些内容外,总是要将其中或多或少适合于自己利益的某些内容,加以批判地改造。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在继承历史上劳动人民道德的同时,对剥削阶级的道德,也同样是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这里所说的文化,包含着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

因此,我们可以说,无产阶级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正是批判继承历史上一切优秀道德遗产的结果。无产阶级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它虽然植根于自己的时代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中,是从自己阶级整体利益的需要中引申出来的,同时又是在以往人类道德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道德着称的民族,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时的新政治与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当然,对于中华民族道德的继承,决不是批判地兼收兼蓄,必须要注意“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从而走到提高民族自尊心和加强民族自信心的目的。

在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遗产时,应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无批判地恢复所谓儒家道德传统,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封建道德;一种是对中国传统道德采取民族虚无主义、崇洋媚外,妄图以“全盘西化”来否认优秀道德传统,达到其反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目的。

上一篇:道德 下一篇:道德的历史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