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产力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586页(1029字)

精神劳动者(包括专业和业余的)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运用精神生产手段创造系统化的观念形态产品的能力和力量。

精神生产力可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

微观精神生产力是精神劳动者、精神劳动手段和精神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每个要素的状况都规定和制约着精神生产力的发挥。精神劳动者是精神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能动因素,其创造活动是体力和智力的支出,智力则是显示和决定创造力的核心和基础。精神劳动者进行创造的过程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精神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知识素养成为创造力的重要内在因素。

精神生产手段分为精神性的与物质性的。思维的材料、思维的工具、思维的方式、思维的方法和世界观等是提高精神生产力,进行精神生产的根本性手段。

物质性的劳动手段包括从简单的纸笔墨到复杂的仪器设备及建筑设施,现代精神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生产的发展愈来愈需要高精尖的技术设备。精神劳动的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神生产所反映和再现、加工改造的客观对象,一类是被精神劳动当作原料进行加工改造的思想资料。

中观精神生产力,即一个科研单位、学校、文化部门等的精神生产力。

除了取决于拥有的精神生产手段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所掌握的思想资料的状况外,起决定作用的是各类人员的专业结构、智能结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年龄结构。

宏观精神生产力,即全社会、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精神生产力。宏观精神生产力是建立在微观精神生产力和中观精神生产力的基础上的,但它不是二者的简单的机械的总和。

对于宏观精神生产力,更应从结构功能上看。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它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子系统组成的,社会的精神生产力也是各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的结果。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科学、哲学等生产的比例及其关系,各学科中的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比例及其关系,规定着社会的精神生产力。

精神生产力还包括物质生产中以精神形态(知识形态)存在的生产力。

物质生产的生产力既以物质形态(物化形态)存在,又以精神形态(知识形态)存在。这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生产力。前者称之为“物质生产力”,后者称之为“精神生产力”。因此,精神生产力是与物质生产力相对应的概念。

上一篇:精神文化 下一篇:精神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