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简明经济百科辞典》第583页(708字)
对财务收支进行检查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由独立的专职机构或人员,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依法对被审查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以证明或确定其是否履行经济责任的一种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审计的起源很早。
据史籍记载,我国远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就有了专司审计的“宰夫”官职。
外国在罗马帝国时代也有了审计的雏型。
最初的审计,主要是为奴隶主、封建主服务的,其目的是要查错防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
西欧在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工商业迅速发展,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逐步分离,从明确经济责任的需要出发,进一步加强了审计的历史地位。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审计机关的加强,许多国家都以法律形式把审计监督制度固定了下来。我国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及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都曾实行过审计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取消审计,直到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才正式规定恢复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并于1983年9月15日成立了国家审计署。其后,各省、市、县审计局相继成立,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和大中型企事业组织中的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建立,社会审计组织也不断涌现,一个崭新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开始在我国建立,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审计在维护财经纪律、保护国家财产、加强宏观控制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