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简明经济百科辞典》第921页(877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门用心理学观点分析经济过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它以消费者和企业经济行为的决策过程以及影响这些决策过程的心理因素为研究对象。它把经济过程看作是人的经济行为表现,而一定的经济行为都受一定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经济学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的调查研究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该研究中心开始收集和研究有关消费者的观点和经济行为变化的数据,建立起消费者观点的指标体系,并用以预测经济形势。

该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和协调人之一的乔治·卡诺托先后发表了《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心理经济学》等有代表性的着作。此后,美国许多组织都开展了关于消费者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心理的调查研究。

本世纪70年代起,西欧许多国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心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和揭示并掌握消费者、企业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变化规律,从而认识和预示在特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将发生的经济过程,以求对未来经济形势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

心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1)调查分析人们在经济行为方面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态度、意愿、期望等心理状况;(2)对消费者和企业决策人的行为同时进行以经验为根据的调查研究,对在不同情况下观察到的经济行为加以分析比较,并作出概括;(3)集中研究有关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诸如此类的行为决策过程。

心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实例研究、实地研究等方法,其中最主要、最可靠的方法是抽样调查。通过抽样调查从消费者那里收集三方面的数据:(1)经济——财产方面的数据;(2)人口统计方面的数据;(3)心理方面的数据,包括动机、期望、购买意愿和观点等。从企业那里收集的数据包括企业计划、销售前景、价格、投资、收益期望值以及企业过去的活动情况等等。

目前,我国对心理经济学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