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简明经济百科辞典》第923页(1010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区域经济学的许多内容是跨学科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同经济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及统计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或交织。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的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所谓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区,它可以是一州一省或几州几省,也可以是州省以下的地区,也可以跨越行政区划以自然经济地理条件或历史上形成的经济社会联系网络为一个地区。区域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的制订以及实现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的方法、手段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西方区域经济学渊源于区位理论(亦称区位经济学或空间经济学)。“区位”指厂商从事经营活动的地理位置,推而广之,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产业布局。

区位论的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1868~1958)。他于1909年发表了《工业区位论》一书,从运输成本和工资成本着手分析了厂商选择厂址的原则,并试图找出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此后,其他一些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如利润、产品销售范围等)补充和发展了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二次大战后西方各国经济迅速恢复,促进资本形成和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发生了城市人口膨胀、薄弱地区荒芜趋势以及公害污染等环境和生态平衡方面的问题,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悬殊趋势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社会经济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于是,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在这种背景下,区位理论的研究,必须对全国范围和区域范围的资本形成条件、国家经济政策和区域政策、失业和通货膨胀以及货币和金融等地区差异、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宏观经济的、动态的和综合性的分析,并应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即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包括: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综合规划;研究区域生产力布局问题;研究国民经济整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统一的区域政策;研究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探讨该学科研究的对象、方法、特点和基本内容等。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投入产出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区域经济计量模型和规划制定分析等。这些方法可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区域规划的重要依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