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华民国史辞典》第12页(679字)
【生卒】:1879—1964
【介绍】:
陕西泾阳人,生于三原。
名伯循,以字行。光绪举人。早年因昌言革命遭通缉,去上海。1904年(光绪三十年)入震旦公学就读。
次年与马相伯及学友相继创办复旦公学、中国公学。1906年东渡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被委为长江大都督。
1907年回国,在上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迭任社长、总编撰,持论较烈。1911年武昌首义后,参与上海光复。
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同年被举为国民党参议。
1913年投入反袁斗争。1914年中华革命党成立,受命主持陕西讨袁事宜。
1918年在陕西组织靖国军,任总司令。后寓居上海,于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1924年中国国民党改组后,当选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倾向国共合作。旋随孙中山北上,任北京政治分会委员。
1925年任广东国民政府委员。1926年9月受命主持冯玉祥部五原誓师。旋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兼行陕西省政府职权,策应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
次年2月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当选中执委常务委员。后出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筹备国难会议。同年被复旦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主张抗战到底。1939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1947年7月当选陕西区行宪监察委员。1949年去台湾。
1964年11月10日在台北病逝。擅诗,精于草书。
着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于右任文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