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民国史辞典

银元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华民国史辞典》第436页(493字)

俗称洋钱、洋钿、番银、花边钱或大洋。

大型银币的通称。外国银元(“鹰洋”)自明代万历年间流入中国,并在中国流通。

1889年(光绪十五年)中国设局自铸银元。先由广东开铸“洋”,币面有“光绪元宝”的汉满文字,上端有“广东省铸造”,下端有“库平七钱二分”,背铸蟠龙图纹。此后,各省纷纷仿造。1910年(宣统二年),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元为本位币,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合六钱四分八厘。次年开铸“大清银币”,称为国币。1912年民国建立后,开铸孙中山半身侧像的开国纪念币。

大清银币仍继续铸造并流通。

1914年改铸袁世凯头像银元,俗称“袁头”。1927年国民政府以“中山开国纪念币”旧模型铸新银币。1933年废两改元,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铸造统一标准的新银元,重二十六点六九七一克,含纯银二十三点四九三四四八克,正面为孙中山侧面像,反面为帆船图案,俗称“船洋”,以代替当时通用的旧银元。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银元禁止流通。但后因纸币不断贬值,银元仍流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国人民银行按比价收兑,禁止流通。

上一篇:铨叙部 下一篇:中华民国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