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战役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华民国史辞典》第447页(716字)
亦称“上海会战”。
1937年8月13日,驻沪日军悍然向闸北、虹口进犯,中国驻军奋起反击。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并调集大批军队投入上海淞沪战场。日本投入上海战场的陆海空军共达三十万人,由陆军大将松井石根任总司令。
中国军队分左、中、右三翼进行抵抗。
左翼军由陈诚指挥;中央军由张治中(后为朱绍良)指挥;右翼军由张发奎指挥。各辖二个集团军,参战部队共七十多个师,七十多万人。
蒋介石亲自担任上海战场最高指挥官,顾祝同任副指挥,陈诚任前敌总指挥。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中国军队的攻势作战。8月中旬,中国军队对日军汇山码头阵地及虹口公园附近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等处发动攻势,但未能攻下。第二阶段中国军队转入全面防御。日本陆军援军在吴淞等地登陆后,向宝山、月浦进攻。
陈诚率领第十五集团军四个师到达,仓促抵御。主战场由闸北、虹口转移到吴淞、张华浜一带。中国军队以士兵的血肉之躯与日军的现代化武器对阵,损失惨重。中路防线开始后退。
但日军也付出了死伤四万人的重大代价。第三阶段日军为尽快攻占上海,又增派由三个师团组成的第十军,于11月4日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嘴、全公亭登陆,迂回上海侧背,切断了沪杭铁路。
中国统帅部以淞沪阵地侧后方受到重大威胁,下令全线撤退。由于指挥失当,部队混乱,未能组织起第二线的抵抗。11月12日,上海被日军占领。此次战役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但中国军队实行消极防御和以阵地战为主的作战方针,在这一狭小地区与强敌进行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消耗战,疏于防卫杭州湾这一重要侧背地区是军事上的重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