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146页(3038字)

无论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或我国古代经济理论,都没有经济效益这一概念。

这一概念最早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出现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少数学者探讨过经济效果问题,1980年出版的权威辞书《辞海》将经济效果定义为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同劳动成果之间的对比。这一理解,显然是过于简单和很不全面的。1980年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也只有经济效果一词,其定义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量同劳动成果的比较。比上一解释,显然大大前进了一步,因为获得一定劳动成果,如果只有劳动耗费低,而劳动占用没有相应降低的话,也是不能说明经济效益好的。1982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并且指出,我们讲经济效益就是要以尽量少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下),P.1186)。

这一观点后来一直被当作经济效益的概念引用。这一概念对比当时经济学界已有的关于经济效益的概念大大前进了一步,这就是它增添了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的内容,但对比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又后退了一小步,这就是它丢掉了“劳动占用”的内容。

90年代初,由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新编简明经济学辞典》对经济效益的解释是:经济活动中消耗、占有的劳动量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这是至今为止,理论界对于经济效益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由此可见,我国理论界对经济效益问题的认识,也跟对于其他问题的认识一样,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刻、由片面到较全面的认识过程。这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经济理论界对经济效益的认识仍然不全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重新认识经济效益》一文,对经济效益作出了新的表述,即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的对比关系。

新表述的经济效益的核心是节约,主要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它既包括与单位产品价值高低有关的劳动占用、劳动耗费和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形成的节约,同时,还包括了产品是否符合社会生产比例的社会总劳动时间的节约。除此之外,新的表述提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前提主要是指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而它还包括了保护环境形成的节约和自然资源的节约。可见,按照新的表述,只有单位产品劳动耗费低、劳动占用少、产品质量好、产需对路,生产过程中注意了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了自然资源,才能表明经济效益好;否则,就不能说经济效益好。

新表述的经济效益的概念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产品质量三个方面弥补了人们对经济效益理解的缺陷。之所以要加上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原因在于:

第一,经济效益既是一个衡量经济状况好坏的概念,又是一个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概念。无论一个企业、部门,还是一个国家,一般来说,生产供需平衡,产销对路,产品质量好,劳动占用和耗费低,就表明经济效益好;反之,则差。

这是衡量经济效益好坏的基础。

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因为经济效益还是一个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概念。

众所周知,衡量社会进步,只能是生产力标准,但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会通过经济效益的好坏表现出来。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快,经济效益就会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它不仅表现为人民得到的物质财富的数量增加,而且表现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包括了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一个进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它不仅包括了这个社会的不同人群的各种关系的协调,而且包括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协同发展。这样,才有利于人自身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因此,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注意保护环境。

第二,经济效益既是一个近期的概念,又是一个长远的概念。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物质利益是通过资源转化形成的。所以马克思把人类获取物质财富的劳动称为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地球上任何一种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就要求人类对资源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是指,一是要节约使用,决不浪费;二是要有计划地使用,决不盲目;三是适时使用,有些资源的使用,有很强的时间性,因此,不提早也不推迟;四是适物使用,生产什么产品,需要什么资源就用什么资源,不以钢代铁,以木代竹;五是充分使用。

第三,经济效益既是一个微观的概念,又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我国经济理论界把经济效益区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

这种区分值得商榷。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宏观上的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以及环境得到保护和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那么,即使单位产品的占用和耗费降到了最低限度,产品的质量也不差,但产品卖不出去,这无论宏观和微观,都不可能有好效益。而如果社会生产是按比例发展,环境得到了保护,自然资源能合理利用,但单位产品的占用和耗费过高,价格昂贵,消费者承受不了,或者产品质量低劣,消费者不愿购买,这无论宏观和微观也都谈不上好效益。

第四,经济效益是一个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

经济效益量的规定性在以前的表述中十分明显;而质的规定性在以前的表述中却是不明显的,甚至根本没有提到。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缺陷。因为一个社会的产品,即使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降到了最低限度,但产品的质量低劣,因此而卖不出去,产品的使用价值会逐步丧失,投资无法收回,这也谈不上好效益。因此,新表述的经济效益的概念,对劳动成果加进了标准质量的要求。所谓标准质量也就是指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达到了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能达到的正常程度。

参考文献:

于光远,1978,《论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经济效果》,人民出版社。

王积业主编,1987,《经济效益新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汪海波主编,1991,《中国经济效益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戴震雷、吴克雷、洪绍泉,1988,《经济效益学》,中国展望出版社。

魏双凤,1996,《综观经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邢俊芳、吕文基,1994,《经济效益审计》,人民出版社。

黄铁苗主编,1990,《节约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

黄铁苗,1996,《重新认识经济效益》,载《经济日报》10月14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