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芬之谜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397页(1703字)

一种正向需求曲线现象,亦称“吉芬悖论”(Giffen’s Paradox),相应的商品称“吉芬商品”(Giffen Good)。

19世纪初就有一些经济学家,如亨利·比克(Henry Beeke)和西蒙·格雷(Simon Gray)等阐述过这种现象。1895年,阿尔弗雷德·歇尔(Alfred Marshall)对该现象做了最着名的阐述:“正如吉芬先生所指出的那样,面包价格的提高使那些比较贫穷的家庭消耗掉如此大量的收入,并且对他们来说,货币的边际效用提高了如此之多,以致他们不得不削减自己在肉类和其他比较贵的含淀粉食品的消费;只要面包仍然是他们所能得到和可以接受的最便宜食品,他们就只会消费更多的面包,而不是减少面包消费”(1895,P.208)。该阐述第一次将该现象与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Robert Giffen,1837~1910)的名字连在一起。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后者曾经叙述过这一现象(Stigler,1947)。

对这一现象的现代解释是,某种商品价格的提高对于某个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会产生两种影响。首先,给定货币收入不变,则商品价格的提高相当于降低了其消费者的购买力,结果,为了维持生计,该消费者不得不减少高档商品的购买量,而额外购买一些低档商品,其中大多数是价格上涨了的低档商品。对这类商品来说,收入效应为正。在某些文化传统下,某些人对诸如豆类、面包或玉米这类商品的需要就是如此。

其次,由于这类低档商品的价格相对于其他一些替代品的价格而提高了,消费者往往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购买这些替代品来取代之。也就是说,对这类商品的需求量的替代效应为负。

如果收入的正效应大到足以抵消替代负效应而有余的话,就会出现悖论性的结果:价格提高时,需求量反而增加。这时,这种商品对该消费者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低档商品,而且是一种吉芬商品,如图所示(其中商品1为吉芬商品)(范里安,1994,P.133)。

如果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这种商品对所有消费者或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吉芬商品的话,那么,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就会发生正向倾斜。

进一步的相关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探索吉芬市场需求曲线产生的理论条件,从而确定该曲线出现的频度。

该问题关系到以反向需求曲线为假设前提的大部分经济理论和许多政策处方的有效性。

第二,设法证实这一悖论与马歇尔的一般需求理论的关系:矛盾、一致还是例外。已经得到确证的观点是,吉芬悖论不符合马歇尔所假设的加性的可分效用;而收入的边际效用在吉芬商品价格上涨时下降了这一点也同马歇尔的确信相反。

第三,一些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妨碍了对这个悖论进行经济计量学检验的努力,并导致人们不断重新努力探索其奥秘。但是,迄今还没有任何人能够利用家庭行为方面的统计数据,从实证上证明吉芬个人需求曲线或吉芬市场需求曲线的存在;相反,人们甚至有理由排除发生或发现吉芬悖论实例的可能性。

因此,吉芬悖论仍然是难以捉摸的一种可能性,是一个难解之谜。

参考文献:

Marshall,A.1895,Principles of Economics,3rd edn.London:Macmillan.

Stigler,G.J.1947,Not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Giffen Paradox,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55(2),April,152-6.

范里安,H.1994,《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非对称信息 下一篇:相机抉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