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尼系数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435页(2244字)

是测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统计指标,在20世纪初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拉多·基尼(Korrado Gini)根据洛伦茨曲线的基本研究方法而提出来的,故名。

洛伦茨曲线如图所示:

图中:OI表示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联接两对角的直线OY(45°)是绝对平均曲线,OPY是绝对不平均曲线,在OY与OPY之间的曲线是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即洛伦茨曲线,实际收入分配曲线是介于绝对平均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

根据洛伦茨曲线图示,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要判断实际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则需要比较A在绝对平均曲线以下的整个三角形面积(A+B)中的比例,这两部分面积之比,就是基尼系数,即:

如果A=0,则基尼系数为0,收入绝对平均;如B=0,则基尼系数为1,收入绝对不平均。

从理论上讲,基尼系数可以在0和1之间取值,但在实际上,它的取值范围一般在0.2~0.6之间,按国际上多年测量的数据,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为中等不平等程度。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实行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体制,基尼系数过小,例如,据世界银行估计,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6,这在当时几乎是世界上最低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收入差距迅速拉开,基尼系数以较快的速度上升,例如,据有些学者估计,我国城乡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88年为0.382,1994年为0.434(李强等,1995),超过了美国战后基尼系数最高年份的数值0.430,数据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中等贫富差距的程度,可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十几年时间内,我国就从一个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迅速转变为超过了世界上收入差距中等的国家,这种超常的变化,已使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成为我国现阶段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挫伤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影响了我国经济效率的增长,而且也会对社会的安定造成潜在的威胁。如何分析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社会安定的影响,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厉以宁提出,可以用基尼系数和社会平均综合收入满意度结合起来考察收入分配差距和社会不安定之间的关系。为此,可将基尼系数和社会平均综合收入满意度由高到低分依次为1级、2级、3级等,基尼系数越大,或社会平均综合收入满意度越低,则级别越高。

一般说来,当基尼系数为1级,社会平均综合收入满意度为1级时,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安定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大,这时可以把收入分配差距看成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造成社会不安定、社会动荡的其他原因相形之下退居不重要的地位。

而当基尼系数为3级,社会平均综合收入满意度为3级时,这时社会不安定可能主要由其他因素所引起,至少是由其他因素和收入分配差距共同引起的。(1995,P.37~39)

基尼系数作为测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一个指标,具有简单明了、综合性强等优点,但它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尔科姆·吉利斯等人认为,基尼系数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各种洛伦兹曲线可能相交,以致不同形状的曲线可产生相同的基尼系数。

问题之二是参考标准的绝对性质,使得基尼系数对分配的变化普遍很敏感,特别是对低收入集团的收入变化,敏感性最大(1989,P.99)。厉以宁认为,西方经济学家在使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时公开或隐含地把“收入均等化”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合理程度的标准,这不适用于我国,在我国运用基尼系数时应有一条适用于我国的合理的收入分配曲线,这条曲线既不是绝对平均线也不是绝对不平均线,而是一条介于两者之间的曲线。并设想,我们可以打开思路,跳出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框架,另外去探寻一个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衡量收入分配合理性的研究方法,寻找一种可以表明收入分配合理程度的指标或指标体系。除了基尼系数外,还有其他一些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库兹涅茨提出了一种“库兹涅茨比率”,把各层次的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间的差相加起来,然后再除以人口数。这种方法运用在规模分配时,所反映的接近分配中心的不均匀性要比基尼系数大。

参考文献:

厉以宁,1995,《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易丹辉等,1994,《居民消费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强等,1995,《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分析》,《科技导报》第11期。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马尔科姆·吉利斯等,1989,《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