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剪刀差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478页(1958字)

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洛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

因用图表表示呈剪刀张口形状而得名。它表明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量交换。

如果价格背离价值的差额越来越大,叫扩大剪刀差;反之,叫缩小剪刀差。剪刀差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但将呈缩小态势,直至逐步消除。

1.中国价格剪刀差的状况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用武力夺取了对华贸易的各种特权,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主要是工业消费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主要是农产品)的基地,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国内剥削阶级利用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不断地提高工业品销售价格,降低农产品收购价格,用扩大剪刀差的办法来剥削中国农民。据史料载:1936~1948年间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扩大了65%,相应的剪刀差也达到了最高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对某些不合理的价格作了调整,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稳定了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逐步缩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过大的工农业产品交换价格剪刀差。至1958年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已经缩小到1936年前的水平。

1958年后,政府继续采取适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政策,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基本稳定供应农村的工业品零售价格等措施,使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进一步缩小。据统计,1978年同1950年相比,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107.3%,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仅提高了0.1%,同期供应农村的工业品零售价格仅提高9.8%。因此,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1978年比1950年缩小了53%。这时期,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虽还存在,但呈明显的缩小趋势,这是由于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快慢引起的,它不同于过去的剪刀差。

所以有学者称之为“工农业产品交换差价”。

1979年后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并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1979~1987年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年均上升7.9%,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年均上升2.1%,前者高于后者5.8个百分点,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明显缩小。自1988年起工业产品价格逐步放开,每次农产品提价都引起工业产品价格轮番上涨,而且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大高于农产品价格的提价幅度,特别是连续二次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在此期间农民出售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的幅度达25%左右,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重新急剧扩大,农民因此流失的收入累计达6905亿元,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2.缩小价格剪刀差的途径 主要是:(1)努力发展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使单位农产品的价值量不断下降,从而使工农业产品交换价值量的比例差距逐步缩小,逐步接近等价交换。

这是缩小剪刀差的根本办法。(2)加强宏观调控,通过价格杠杆调整工农业产品价格。当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较多时,应逐步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当工业品(尤其是农用工业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较多时,应采取措施降低其销售价格,使工农业产品交换差价逐步缩小。但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需要与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品的价格统筹考虑,综合平衡,以免引起轮番提价。同时工业品价格的调整,必须考虑到市场商品供应量和社会购买力之间的平衡,特别是农村工业品供应量和农民购买力之间的平衡。不仅要求商品供应总额和社会购买力之间的平衡,而且要求主要商品供应量尽可能适应消费者的需要,特别是适合农民的需要。(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在宏观调控指导下的充分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新机制,对农业实行适度的保护和扶持,特别是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增强农业物质技术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以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4)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产品加工增值,实行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经营,以农产品加工的利润部分返回农业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变农业这一低效产业为高效产业,变弱质产业为强质产业。

特别是鼓励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进入市场,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也是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徐逢贤,1997,《简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王振之、王永治,1988,《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