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810页(1213字)
这一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
它揭示了后进国实现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过程,并成功地解释了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赤松要在对日本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现象:
日本在明治初年(19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现代化的棉纺工业尚未发展起来。
因此,向西方实行门户开放的日本,就出现了西方棉纺产品大量涌入日本市场的现象。西方棉纺产品的涌入迅速开拓了日本棉纺产品的市场,并使这一市场不断扩大,这一棉纺产品的市场的形成,为日本国内棉纺工业的发展准备了市场条件。这时,近代技术和低工资成本相结合的本国棉纺工业便脱颖而出,并逐渐使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当本国的棉纺工业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后,规模经济得到充分利用,就必然会使生产成本大大下降。
由于后起国具有低工资优势,因而使日本的棉纺产品获得了价格上的国际竞争力。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棉纺产品出口的新局面,而国际市场的开拓又将使棉纺工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上述过程可用如下示意图表示。
按照赤松要的观点,“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就是后进国的产业发展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
上述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进展过程,在图形上像三只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第一只雁就是进口的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所引发的国内生产的浪潮,第三只雁则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这是雁行形态的基本型。在许多产业结构理论的着述中,还用“雁行产业发展的形态说”来表达后发的工业国实现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进程,即它还有两个变型:
1.产业发展的秩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是重工业的不断高度化过程;
2.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产业结构越加多样化和高度化。
赤松要还证明了:产业发展不仅是产品的循环,而且由于消费的重点依次向轻工业、重工业、重化工业产品移动,从而形成了产业雁行形态发展中的生产——消费循环。
参考文献:
邓伟根,1990,《产业经济:结构与组织》,暨南大学出版社。
杨治,1985,《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