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脏病学词典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57页(664字)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动脉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而导致节段性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继而发生肢体缺血症状的全身性血管病变。

主要侵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或股、腘动脉等处,上肢动脉很少见。脂质和糖代谢紊乱、血液高凝状态、高密度脂蛋白低下及吸烟等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也有可能存在家族遗传因素。

根据解剖学和临床表现分为3型,Ⅰ型:为节段性腹主动脉、髂动脉闭塞(5%~10%);Ⅱ型:病变波及腹主动脉和髂动脉(25%);Ⅲ型:病变范围广泛,还累及股动脉和腘动脉(65%~70%)。临床上又按照肢体缺血程度,通常分为4期,Ⅰ期:无明显临床症状;Ⅱ期:病人有间歇性跛行;Ⅲ期:同时伴有静息痛、麻木和感觉异常;Ⅳ期:患肢有溃疡和缺血性坏死。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50~70岁),男性居多,男女比4∶1。间歇性跛行是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特征性症状。

血脂、血糖监测、行走或患肢抬高及下垂试验、光电血液仪、示波仪测定、下肢节段性测压、肢体X线摄片、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经皮氧分压测定、红外线热像图、动脉造影、磁共振成像及血管内超声成像等有助于诊断。潘生丁-201铊显像,对伴有周围血管病变的冠脉病变者敏感性达90%。由于本病系一种全身性疾病,故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预防各重要器官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内科治疗仍是必需而重要的,且近年来已经有某些进展,但仍属姑息性治疗。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及精细而熟练的血管外科技术。约80%的病人可通过动脉重建手术而恢复患肢血流。

上一篇:动脉硬化 下一篇:动脉粥样硬化消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