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脏病学词典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72页(881字)

由于房室传导组织相对不应期延长,室上性冲动下传心室过程中发生中断或延缓的现象,亦称为莫氏Ⅰ型房室传导阻滞(Mobitz type Ⅰ atrioventricular block)。

其发生机理为房室传导组织相对不应期病理性延长,属递减性传导。近来有认为可能系房室结内Ⅰ阶传导延长(1-step delay),而非递减性传导,属于相性阻滞。1899年Wenckebach通过观察颈部血管搏动首次描述了此型传导阻滞的特点,其心电图表现特征于1924年由Mobitz首先详细描述。

心电图特点为①P-R间期逐搏延长,直至P波后QRS波脱落;②P-R间期净增量逐搏减小,心室脱漏后的第1个P-R间期最短(正常或接近正常),脱漏前的最后1个P-R间期最长;③R-P间期逐搏缩短,包含脱漏的R-P间期最长,但短于P-P或R-R间期的2倍;④R-P和P-R间期呈反相关关系,即长的R-P比P-R短,反之亦然;⑤QRS波呈室上性,可伴室内差传或束支阻滞。

房室结内隐匿性传导、超常传导、混合性房室传导阻滞、植物神经功能变化、窦性心律不齐等均可致文氏周期不典型而称为不典型文氏现象(atypical Wenckebach phenomenon)或称变异型文氏现象(variant Wenckebach phenomenon),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净增量呈递增性或固定性或递减性或无规则等形式,故R-R间期和R-P/P-R关系亦不典型。诊断中需注意同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干扰性文氏现象等区别。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多为一过性,常发生于急性可逆性或自限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下壁)、急性心肌炎、抗心律失常药(洋地黄类、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过量等;亦可见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心房率过快时。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少数可为希氏束。

很少发展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良好。临床上可无或有轻度头昏、心悸、乏力、胸闷等症状,少数心室率过慢者可有黑朦、甚至晕厥。体检可发现规律性心音或脉搏脱漏。

处理以病因治疗为主。心室率慢,且有症状者可用阿托品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