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现象
书籍:心脏病学词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224页(549字)
在心动周期的某个时相到达的冲动不能通过传导组织下传,而早于或晚于这个时相到达的冲动却能通过传导组织下传的现象。
亦有称为空隙现象。激动不能通过传导组织下传的这个时相,称为裂隙带(gap epoch)。裂隙现象于1965年Moe首先提出。
其产生的基本条件为:①激动传导方向上不同水平面不应期不均衡;②远端水平面有效不应期长,先出现传导阻滞;③近端水平面随后出现传导延缓,进入相对不应期,并使远端的阻滞部位再次能够传导。
心动周期、植物神经张力、情绪变化、体位变化、某些药物(β-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阿托品等)均可影响裂隙现象的出现。裂隙现象要在多次检查中观察到裂隙带前、中、后3个时间中到达冲动下传的情况才能证明,常规心电图多难见到。
临床电生理检查中用程序期前刺激方法,并借助于希氏束电图可精确判断裂隙现象的部位。目前对房室前向传导和逆向传导的裂隙现象分型法(gap phenomenon typing),一般应用Damato于1976年提出的方法(见下表)
裂隙现象分型
裂隙现象是一种异常心电现象,属伪超常传导,但其发生有无病理意义还需结合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