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国际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当代国际贸易与金融大辞典》第615页(814字)

生产社会化在国际范围的延伸。

指生产社会化高度发达,生产过程越出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一个整体,每个国家的生产都成为这个整体中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属于生产力范畴。生产国际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1)生产国际化初始时期(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18世纪中叶自英国起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产业革命,对于大机器工业来说国内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生产过程要求突破国界。

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而且销往世界各地;他们所需的原料也不仅来自国内,而且来自世界各地。但这一时期的生产国际化基本上限于流通领域,因而生产国际化尚处于初期阶段。(2)生产国际化发展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二次大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生产力获得极大的提高,生产的积聚和集中过程加速,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成为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征。

这一时期,一些大垄断组织开始在国外直接设立生产企业,从而出现了直接生产过程的国际化。

但是,这时的资本输出仍以借贷资本输出为主,生产资本输出的数量不大。生产国际化主要在流通领域实现。(3)生产国际化深化时期(二次大战后)。

二次大战后,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出现了新的飞跃,国际分工从部门之间进入部门内部,产品零部件生产工艺的专业化获得发展,由此生产国际化发展进入新的时期。战后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各国进行现代化生产所需的生产性投入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外国供应,产品有更大部分依赖国外市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直接生产过程国际化。

现代工业不仅要求国内多部门多企业的分工协作,而且要求分工协作跨国界进行,这样,各国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各国的生产过程也进一步成为世界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至此生产国际化的主体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国际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