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臣贼子
书籍:中华成语大词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华成语大词典》第18页(419字)
乱:叛逆。
臣:君主制国家官员的统称。中国封建时代官吏对帝王的自称。贼子:出卖或严重危害国家、民族或革命利益的坏人。儒家指不忠不孝的人。
后指破坏统治秩序扰乱社会的人。《孟子·膝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汉)荀悦《汉记·平帝记》:“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也。”(现代)孙中山《三民主义演讲》:“人类中常发生许多乱臣贼子自相残杀。”也作“乱臣逆子”、“逆臣贼子”、“逆子贼臣”。(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近汉氏淮南、阜陵,皆为乱臣逆子,而犹或及身而复国,或至子而锡土。”《晋书·王守传》:“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唐)陈子昂《请措刑科》:“今神皇应运受图,临御天下,逆臣贼子,顿伏严诛。”《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即今八方悬款,四海来宾,唯有逆子贼臣,欲谋王之国政,怀邪抱读(佞),不谨风谣。”参见“贼臣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