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
书籍:中华成语大词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华成语大词典》第680页(399字)
膏肓: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
认为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疾病已经深入到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指病势严重,已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俱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现今面色赢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也作“病在膏肓”、“病染膏肓”。(宋)普济《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病者病在膏肓,顽者顽入骨髓。”(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真个崔张不让,命该雕丧,险些病染膏肓,此言非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