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方法大辞典

恒星光谱分类法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235页(799字)

以恒星光谱所显示出的某些差异为根据,将各类恒星进行组合划分,找出同类恒星的共性和不同类恒星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的方法。

大多数恒星的光谱是在连续光谱上有吸收线,少数兼有发射线或只有发射线。这表明大多数恒星是被较冷的恒星大气包围的炽热的气体球。研究恒星光谱,不但可以测定恒星的化学组成,而且可以测定恒星大气的温度、压力和视向速度等物理量。

因此,研究恒星的光谱分类,对于揭示恒星世界的奥秘,深入了解单个恒星的物理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9世纪塞齐曾提出过纯经验的恒星光谱分类法。现在习惯上采用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的分类法——哈佛系统。

根据恒星所表现的物理化学特性,该分类法将恒星光谱分为:

十种类型,每种类型后又标以0,1,2,…9等数字表示相应的次型。例如B5,便是B0和A0的中间次型。

此外,还有少数光谱不能归入上列序列。

O、B、A称早型,K、M称晚型,F、G称中间型。太阳是G型星。O、B、A、F、G、K、M称主要光谱型,R和N型的特征是具有碳分子(C2)和氰所生的吸收带;S型的特征是具有氧化钛(TiO2)和氧化锆(ZrO)的吸收带。

从早型到晚型的光谱变化,是氢吸收线从强变弱(或无),而金属线从弱(或无)变强。光谱型反映出恒星的表面温度,O型最热,可达4万度,呈兰白色;M型最低,只有3千度,显得很红。

到70年代初,全世界按哈佛系统作过分类的恒星总数达90万颗。哈佛系统只根据恒星表面温度分类,是一元分类法。

其它还有以温度和光度为参量的二元分类法,以光谱型、光度型和丰度为参量的三元分类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