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方法大辞典

诱变育种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241页(778字)

人为的利用物理或化学等因素诱发动植物和微生物发生突变,通过突变体的选择和鉴定,直接或间接地培育出生产上所能利用的新品种。

本世纪20年代美国遗传学家H.J.缪勒首先发现了X射线的诱发效应;40年代初德国遗传学家C.奥尔巴赫则明确指出某些化学物质也可有效地诱发突变。目前可用于诱变育种的物理因素有各种核辐射(如γ、β射线,中子)、紫外线、激光等;化学因素有碱基类似物(如5-溴尿嘧啶、2-氨基嘌呤等)、烷化剂(如硫芥、氮芥、环氧衍生物、亚硝基化合物等)、抗菌素以及其他种类的化学诱变剂,如吖啶、叠氮化钠、羟胺及其衍生物等。

由于每一种诱变因素都有其理化性质的特点,对抗体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人们在诱变育种中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综合因子处理,以互补各种诱变因素的不足,这样不仅提高了突变率,并且还扩大了突变谱。

诱变育种是常规育种的一个有力的补充手段,也是一种不可取代的手段,因为人工诱变最重要的特点是可以诱发产生新基因,创造新的基因型和新的突变性状;同时也可以起到修饰基因型的作用,因而使得综合性状较好而在某一方面有缺点的品种得到改良,其他主要性状则仍保持不变。

一般说来,人工诱变的性状多有稳定较快的特点,这就可以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周期。

由于诱变育种是要通过各种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而获得具有突变性状的突变体,但从发生突变到出现突变体是一个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的复杂过程,所以在具体的诱变育种程序中应特别重视影响突变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如根据所用的生物材料来选择诱变源、确定适宜的诱变剂量和时间、对诱变时的环境因素的考虑等),突变体筛选的方法和评价标准。

上一篇:诱发突变 下一篇:方法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