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方法大辞典

编目法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407页(1112字)

为了揭示图书资料的内部及外部特征而采取的描述记录(又称着录)、以及将记录结果进行组织、排检的方法。

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着录法,二是组织排检法。运用编目法揭示图书资料,往往形成一个工作过程,称为编目,不仅如此,编目又是一种技艺,编目的结果则是各种目录成品。

对图书资料进行编目几乎与图书产生的历史一样久远。历史上对古代文化的研究许多是通过残存的目录进行的,目录学成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现代文献资料的激增,需要不断研究新的编目方法,以促进文献资料的交流。

研究编目早期,着录与组织排检方法处于无规则状态。随着文献交流传递的范围及需求的不断扩大,无规则着录与排检带来了许多不便。于是,研究着录排检规范化,标准化便成为一种趋势。

西方图书馆界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开始探索规范化编目规则。大英博物馆的帕尼兹(Antonio Panizzi 1797-1879)提出了“目录编制规则”;与他同时代的美国布朗大学图书馆馆长C.C.杰维特(Jewett)发表了《图书馆目录的构成》文,作为布朗大学图书馆藏书目录的编制规则。另外,还有美国的C.A.卡特(C.A.Cutter)1876年发表的《字典式目录编制规则》,都是19世纪有代表性的规则。1900年,美国着名图书馆学家M.杜威(M.Dewey)提出了编制英语国家通用的编目条例的倡议。

在其推动下,1904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和英国图书馆协会(LA),共同成立了一个联合编制目录条例筹委会,于1908年出版了《着者书名目录规则》。1961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编目原则的国际会议,提出了国际标准书目着录。1967年,英、美两家合作出版了《英美编目规则》简称AACR,1978年,AACR出版第二版,成为世界有影响的编目规则。我国于1983,由国家标准局颁布《文献着录总则》,促进了文献着录的标准化。

着录结果的组织排检也有一定的规则。如根据检索特征的不同,同一种原始文献的记录,可以分别组织成分类目录、着者目录、书名目录、主题目录等等。

按目录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书本式目录、卡片目录、活页目录、缩微目录、机读目录;按目录反映图书文献的学科范围可以分为综合性目录、专科目录等等;按目录反映的图书资料收藏者划分,可以分为馆藏目录,联合目录、私人藏书目录、出版目录等等。以上谈到的图书馆目录,仅仅是众多目录中的一种,反映的只是具体图书馆的藏书。

上一篇:普赖斯曲线 下一篇:概况研究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