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759页(743字)
【介绍】:
现存《老子》一书,分“德经”和“道经”两篇,85章,约5000余言,用韵文写成,故又称“道德经”。相传初为老聃所作,经后人不断润色、丰富而成。从《老子》一书所涉及的内容看,不象一人、一时之作,成书约在战国时期,但它基本上符合老聃的思想。
《老子》一书否定了商周以来天或上帝的至上权威,用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宇宙本体的“道”来代替。认为“道”在没有天地之前就存在了,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源。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论点。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反对儒家所说的“仁”和墨家的“尚贤”。主张“无为而治”,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最好让人民无知无欲地生活下去。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说在这样的社会里,不用进步的器具,不用舟车,没有战争,回复到结绳记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思想可能是当时村社上层人物的没落情绪的反应。《老子》书中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一些对立矛盾方面,如祸与福、刚与柔、强与弱、多与少、上与下、先与后、实与虚、荣与辱、智与愚、巧与拙,等等。
《老子》的作者看到了事物的矛盾及其转化,但认为事物的变化不是发展而是循环的,对立面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企图在主观上消解矛盾,因而在政治上有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老子》书中宣扬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认为人类的认识完全是主观自生的。书中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种与世隔绝,闭目塞听的认识方法,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在认识论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