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48页(2180字)
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里的一般规律的各门哲学学科的总称。
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基本学科。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认识)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以抽象概念和逻辑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古希腊文词源中Φιλοαοφια,意为爱智慧。
在汉语中,“哲”含有“智慧”、“聪明”、“贤明”、“明智”等意思。
《尚书·皋陶谟》言“知人则哲”,“哲”之为“学”,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智慧之学。诸如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是怎样的;现实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是从来如此的,还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合乎规律的;对于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及其规律,人们能否认识以及怎样认识;对于客观世界,人们能否改造以及怎样去改造等等问题,都属于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最高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迄今为止的所有哲学派别,都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为两大阵营:凡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的,是第一性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主张精神是世界本原的,是第一性的,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历史上看,哲学总是隶属于一定阶级的哲学,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同时,一定哲学的命运,也总是同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命运休戚相关。
历史上的一切剥削阶级,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没有也不可能建立真正科学的哲学或哲学科学体系。自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后,无产阶级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哲学或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一个众多的、具有不同层次的哲学学科体系。从总体上说,哲学的学科体系是由五大类学科构成的:(1)元哲学,研究世界的元问题,包括世界的本质、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人对世界的认识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样的元哲学就是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于其中的一元化的哲学体系。(2)部门哲学,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里各自的元问题。
包括:①自然哲学,研究自然领域的元问题;②历史哲学,研究社会历史领域的元问题;③精神哲学,研究人类思维领域的元问题。(3)应用哲学,是指运用元哲学和部门哲学的基本原理来考察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某一特定领域,研究该特定领域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哲学的方法的分支学科。如在自然哲学之下,包括科学哲学等;在历史哲学之下,包括政治哲学等;在精神哲学之下,包括文化哲学,艺术哲学、逻辑哲学等。(4)横断性哲学学科,研究的问题横贯于其他学科的对象之中,诸如信息哲学、系统哲学等。(5)历史哲学,研究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发展的规律,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等。
人类的哲学思想是在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之后,在原始思维和原始宗教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几个文明古国都各自产生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并沿着各自的道路不断发展,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三大哲学源流。其中,以古希腊哲学为源流的西方哲学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迄今为止最为完整和系统的哲学。
古希腊哲学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哲学才成为一门研究“存在本身”的学科而正式建立。中世纪,经院哲学占统治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
15、16世纪,经院哲学受到实证哲学的批判,唯物主义哲学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17、18世纪,由于分门别类的实验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确立,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唯物主义在英法等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相继出现了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面临着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任务。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基础上,概括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人类已有的哲学思想成果和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改造德国古典哲学,创立了人类历史上唯一科学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新的养料和新的形态,推动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国际上研究哲学的国际性机构有:1948年成立的国际哲学学会联合会(FISP)、1937年成立的国际哲学学会(IIP)、1909年成立的国际法哲学和社会哲学协会(IVR)等。
世界哲学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从1900年第一届会议到1983年的“蒙特利尔世界哲学大会”,共举行了17次会议。此外,国际性的会议还有国际科学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国际中世纪哲学大会等等。
。【阅读书目】:《哲学小百科》(上、下),邢贲思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哲学学导论》,任忱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