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神论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114页(3317字)

研究中国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无神论在同有神论斗争中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观律的学科。

既是历史科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宗教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无神论史的研究任务,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围绕无神论与有神论这一对矛盾,并以无神论为重点,把有神论作为对立面来研究无神论同有神论斗争发展的过程,二者在各个时期斗争的中心及其变化,无神论在各个阶段所达到的水平与取得的经验,无神论的各种学说与流派,以及前后思想继承发展的关系等,以阐明无神论在同有神论斗争中产生、发展的过程、规律及其优良传统,丰富唯物史观的内容。

无神论是一种合乎实际的理性认识,它以科学知识与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从理论上否定有神论的存在。在我国,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自发产生了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观念。

随着原始氏族公社的瓦解和奴隶制的确立,殷周时期出现了上帝崇拜和天命论的思想。同时,在长期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实践中,无神论的观念开始萌芽与滋长起来。

西周末期,出现了对上帝(天)权威的怀疑与批判。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前522)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从实质上否定了神秘的天道观。战国时期,出现了董无心与公益的无鬼论;兵家尉缭的人事要立于“求己”,而不求之于天的无神论;以及西门豹反巫术的斗争等。

《管子》、《内业》等把“气”作为万物之本原,从探讨物质世界的本原中否定上帝创世说。

哲学家荀况(约前313-前238)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无神论思想,进一步完成了中国无神论的理论形式。韩非(约前280-前232)提出“道”与“理”两个范畴,认为“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从哲学理论上否定神学的存在。

秦汉时期,针对董仲舒以来的神学世界观(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谶纬神学和《白通义》等)以及种种世俗迷信,无神论经由杨王孙、司迁、扬雄、桓谭、张衡、郑兴、尹敏等,形成了以王充(27-97)为代表的无神论的理论体系。王充在《论衡》中,分别批判了被神化了的儒学、有意志的天、目的论、道教神仙方术和种类繁多的世俗迷信等,肯定天是自然之天,并以元气自然论为武器,肯定了天道自然无为,使中国无神论思想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魏晋北朝时期玄学盛行,各种世俗鬼神迷信与佛、道宗教迷信相结合,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的斗争从各方面展开,杨泉、贾思勰、曹操、阮瞻、阮修、鲍敬言、鲁褒等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无神论主张。

这一时期,围绕佛教和反佛教斗争的中心,神灭与神不灭的问题成为斗争的焦点。何承天(370-447)认为人“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达性论》)。范缜着《神灭论》一书,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用刀刃与锋利喻形神,认为“形质神用”,第一次把精神看作是形体的作用,奠定了无神论“神灭论”的基础。

隋唐时期,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潮,出现了傅奕、狄仁杰与姚崇的反佛教思想;柳宗元提出了“天人不相预”的无神论;刘禹锡作《天论》三篇,详细论证了天与人的区别,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命题,驳斥了天的人格性及天干预人事的神秘主义。宋元明时期,出现了李觏与张载反佛、道的斗争;同时,还出现了王安石杨万里、陈亮、叶适、沈括等人的无神论思想。从明末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古代无神论发展到最高峰并走向终结,如王夫之(1619-1692)继承与发展张载的元气本体论,从理论上批判佛教与道教,把古代朴素无神论发展到高峰;(1617-1669)集古代反封建神学之大成,对传统的封建神学予以清算,使古代无神论更具系统性;王清任(1768-1831)在形神关系问题上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肯定精神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克服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虑即心”的局限:等等。

到近代,随着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西方基督教代替中国传统的佛教、道教而兴起,传统意识和封建意识的巨大堕力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意识。近代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与革命派,如龚自珍、魏源、谭嗣同、严复、邹容、陈榥、章炳麟等人,运用近代资产阶级的机械唯物论与近代自然科学,批判传统的封建神学与西方基督教神学,使中国近代无神论同古代无神论相比具有显着不同的特点,标志中国无神论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新的阶段。

无神论是在同有神论相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一般说来,有神论是指有神观念和有神的宗教理论,其表现形态包括原始自发宗教和进入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我国原始自发宗教主要是多神崇拜,如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等。人为宗教主要有:(1)统一至上神-上帝(天)的崇拜;(2)两汉“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与谶纬神学,以及神仙方术等迷信;(3)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术数”与“巫术”,如占星术、卜筮、堪舆(风水)、相术、六壬奇门遁甲、八字、生克、算命、拆字等“术数”,以及降神、扶乩、关亡(召魂)、占梦(圆梦)、祭禳、符咒、厌胜等“巫术”;(4)有组织的完备的宗教,如在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教,有自创的道教,外来的佛教和基督教等。这些原始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都属于中国无神论史的研究内容。

中国无神论在同有神论斗争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反映其基本内容的若干独特的范畴,如天人关系(包括天道与人道、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以及形与神的关系),命与非命,生死与鬼神,吉凶与福祸,富贵与贫贱等等。

对中国无神论思想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一些工作,除发表了一些专门性的研究文章外,现有的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等着作,都对中国无神论思想作过不同程度的论述。

但是,这些研究是分散的、不成系统的。1978年,在第一次中国无神论学术讨论会上,把中国无神论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来研究等问题才被提出来。以后,中国无神论史成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目前,关于中国无神论史发展的阶段问题在学术界存在着四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分为三个阶段:(1)殷商到西汉,无神论以反天命论为主;(2)汉末到清,无神论除反天命论外,主要是批判佛教神学;(3)鸦片战争之后,近代无神论不仅反对封建神学,也反对西方列强带来的基督教神学。第二种意见按无神论者所使用的武器——唯物论的不同形式来划分,分为元素论、精气说、元气自然论、无气本体论、机械唯物论五个阶段。

认为前两个阶段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主要反对天命论;第三阶段为两汉时期,主要反对神学目的论;第四阶段是汉末到清代,主要反对佛教神学;第五阶段是近代,除反传统神学外,还反基督教神学。第三种意见也分为五个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是无神论思想的产生时期;(2)两汉时期,主要是反谶纬迷信;(3)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反对佛教迷信;(4)唐至清代,主要批判以“风水”为代表的封建迷信;(5)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反宗教迷信斗争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组成部分。第四种意见分为七个阶段:(1)先秦时期,无神论同有神论斗争的中心是上帝(天)主宰一切的天命论与反天命论;(2)两汉时期,无神论同有神论斗争的中心,从先秦的天命论发展为天道有为与天道无为、目的论与反目的论的斗争;(3)魏晋南北朝时期,斗争的中心是佛教与反佛教、神灭论与神不灭的问题成为斗争的焦点;(4)隋唐时期,斗争的中心集中在天人关系方面:(5)宋元明时期,无神论反神学斗争的中心,从天人关系转入对佛教神学世界观的批判;(6)明末到鸦片战争,古代无神论发展的高峰和终结时期,反神学斗争的中心和特点,是对传统封建神学全面和总结性的批判;(7)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主要是批判传统封建神学和西方基督教神学。

【阅读书目】:

《中国无神论史纲》,王友三编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无神论文集》,中国无神论学会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