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202页(1730字)

研究国家、地区之间政治关系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的学科。

既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部门,又是世界史的一门分支。

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包括:(1)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从全球角度看,古代和中世纪的国际关系主要是地区性的,各大洲之间的联系是松弛的、不经常的,并往往是一些经济文化的交流。只是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后,才形成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

它表现为:各国在经济上改变了闭关自守的状态,国际间的贸易加强,国际关系内容多样化,经济、政治、军事、民族、宗教、政党、集团等关系的影响扩大;国家政府首脑亲自参加国际事务的决策。(2)静态的国际关系历史事实。

国家关系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前者指当前正在发展的国际关系,后者指已经过去的、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国际关系。

动态的国际关系和静态的国际关系是紧密相关的。今天的动态,明天可能成为静态。在这个意义上,静态研究的只是昨天的历史,因而对现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全局性的国际关系事实的发展。

它以主权国家为单位,包括不同类型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地由个别国家间的关系相加而成,而是在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联系基础上,由相互交错的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如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战略,重要政治、军事行动和它的历史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和一切被欺凌、被压迫的国家所进行的各种重大斗争;决定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重大国际活动的世界经济。

国际关系史的研究任务,是弄清国际关系事实的发展,指出这些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明确各个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矛盾和主要问题,探索它的内在规律,并揭示这种发展的方向。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国际关系史可分为两大部分和若干断代史,即近代国际关系史(一般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为开端,以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终点)、现代国际关系史(起迄时间为1918-目前)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史、第二次大战以后国际关系史等。国际关系史的研究重点,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是:(1)战争与和平问题。(2)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问题。(3)国际关系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这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体系;各断代史的历史分期,各个时代的性质与矛盾;帝国主义的本质;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民族解放运动的趋势等。(4)外交政策和外交史。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宣传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贯彻理论与史料的统一;破除“欧洲中心论”和“大国中心论”,以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来正确处理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在不同时代的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世界经济关系为基础探讨国际政治关系的发展过程和前因后果,注意其相互作用及影响;充分收集东西方国家的第一手史料,重视东方国家特别是我国珍藏的古籍和档案以及印度等国收藏的外交档案。

国际关系史是对国际关系实践的总结。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一经出现,就有学者探讨这一现象。

如17世纪上半叶,荷兰学者格劳秀斯先后撰写了《海洋自由论》、《战争与和平法》等国际法着作,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遵守的共同准则。20世纪以后,由于国际关系问题日益突出,有关着述增多,并在大学开设国际关系史、外交史的课程。美国学者在1939年成立的和平组织研究委员会,是研究战后世界问题的一个主要机构。苏联在40年代陆续出版巨着《世界外交史》。

日本学者江口朴郎在日本开辟了称为“国际关系史学”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我国在30年代亦有蒋廷黻的《中国国际关系史》、向达的《中西交通史》等着述问世。

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际关系史,则是在建国后逐步发展起来的。1980年,国际关系史研究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教学和研究工作。

。【阅读书目】:

《国际关系史》(上、下册),王绳祖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现代国际关系史》,颜声毅等编着,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近代国际关系史》,陈文艺编着,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近代外交史略》,顾明义编着,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