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社会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238页(1076字)

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住宅的历史、地位、作用和住宅与社会各方面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住宅社会学是介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口学、管理学、美学、环境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以社会同住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为制定住宅政策以及解决与其有关的其他社会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住宅社会学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克思和恩格斯曾对住宅问题作过极其深刻的论述。但作为一门学科的住宅社会学则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产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造成了世界性住宅恐慌。到60年代末叶,欧洲发达国家的住宅问题虽然先后不同程度地得到缓和,但是由于住宅分配不均,而且忽视了社会生活各方面因素的系统考虑,导致了不少社会问题产生。为了解决居住环境和住宅问题,住宅社会学在欧洲应运而生。“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委员会”于1978年成立了住宅社会学工作小组,以加强国际间住宅社会学研究的合作。国外住宅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住宅建设同社会、经济用素的相互关系;住宅现状的评估和对住宅需求的预测;住宅经济效益的评估和预测;居住区的社会环境,包括空间环境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居住区规划、设施;住宅的高度与密度;居住习惯等问题。

我国对住宅社会学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20年代就有一些学者对上海工人住房及社会情况进行了调查。社会学家吴景超在《都市社会学》(1929)一书中,对城市规划与住宅区进行了专门探讨。

邱致中在《实用都市社会学》(1934)一书中,也专章探讨了“住宅区域”问题。同一时期,南京和上海的一些社会学者分别研究了劳工住宅问题和房屋的租赁问题。1983年12月,中国城市住宅问题研究会成立。一些学者认为,我国住宅社会学的研究方向应当有重点地开展如下课题的研究;如何在20世纪末在住宅方面达到“小康水平”;住宅建设如河适应社会需要,创造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达到最佳社会效益;如何加强预测城市、人口发展和住宅需求量的对应关系,以及住宅商品化与工资制度的关系;房租与家庭消费比重的关系等等。

因此,需要各方面的协作配合,开展综合性的研究,以提高城市住宅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制定我国的城市住宅建设方针、政策和城市规划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为满足居民物质生活上、社交上和社会心理上的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