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505页(1236字)

又称“新闻哲学”。

研究舆论的产生、形成及其社会作用的学科。

舆论又称“公意”,是指群众对于某人或某事所抱的态度或意见的议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的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认识、观点、议论),是一种社会思潮。它对支配人们的行为道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无形的约束力。新闻事业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舆论机关,它能够最及时最有效地影响社会上一切能够接触到它的人们的思想、情绪、意志,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

舆论虽不如法律和道德那样持久和严厉,但对社会的控制作用,具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国家,正式的舆论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为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政权所掌握,它反映人民的正确意见,报道真实、认真负责,因此,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约制社会方面作用较大。

舆论作为一种民心、民意,它的存在,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舆论的发展,与人类历史同步发展。

数千年来,民意和舆论的存在和发展,承担着新闻事业所承担的某些任务,起着新闻事业所起的某些作用。

近代的“舆论”观念,17世纪出现于英国,开始称“公众意志”,后来传入欧洲大陆。到法国大革命时,发展成为“大众意见”即舆论。这种经过充实和发展了的舆论思想,再传到美国,就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舆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议会制度,开始用“舆论”这个词来表示议会以外的大众和选民对政治问题的意见。

舆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集团意识,其任务是揭示人们的集团意识如何反映各种社会事件,探索传播、扩大集团意识的手段与方法。研究内容主要有:舆论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舆论构成的因素,舆论的类别与特性,新闻事业与舆论的关系等。研究方法有;民间测验、抽样调查、读者来信综合、问题讨论、历史比较等。

近代研究舆论最早的是法国哲学家卢梭,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探讨了舆论的特征以及与政治的关系。1913年美国出版了劳伦斯·洛尼尔的《舆论与民主政府》一书。

1923年,美国出版了着名专拦作家李普曼的《舆论》一书。德国哲学家李普曼着有《舆论学》。

1935年,美国人乔治·盖洛普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创立了“美国舆论研究所”(又叫盖洛普民意测验所),后又在英、法、加三国设立分所。1962年,国际社会学协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第五次国际社会学代表大会时,把《社会学者、政治活动、社会舆论》列为讨论题目,其中专门讨论了社会舆论问题。苏联学者巴捷林1980年出版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舆论》一书。中国最早的舆论学专着是1919年林语堂着的《中国新闻纸与舆论》。

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张友渔所写《报纸与舆论》一文,探讨了舆论学的一些理论问题。1986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舆论研究所。

上一篇:新闻学 下一篇: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目录
分享到: